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无数面孔皆模糊,千百年之后仍让人惦记、引人生厌者,奸雄也。


我最讨厌的第一人,乃是王莽

王莽原本是很可爱的。他虽贵为皇亲国戚,却毫无纨绔之气,他是一枚勤奋好学、谦逊有礼、志向高远的好青年。

在王莽之前,雄才大略(抑或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接过爷爷、爸爸“文景之治”的好天下,瞧着北边的匈奴不顺眼,跟它断断续续打了44年仗。这一打不要紧,原本富裕的车库空空如也,没完没了的“割韭菜”,搞得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豪族却肆无忌惮、胡作非为。朝廷越来越衰弱,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眼看天下就要崩溃了。

“好青年”王莽,从基层“公务员”干起,一步一步登上了大司马的高位。依仗着深厚的儒学功底,他凭一己之力,挽救天下于既倒,让颓废的风气焕然一新。

但是,像所有野心家一样,王莽想当皇帝。从种种迹象上看,他很像是众望所归、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民选”皇帝。

篡位成为皇帝之后,才发现王莽好像是“书呆子”。他要按照孔子的教诲,复周礼!

王莽的复周礼,从效果上看,很像是国家社会主义。他将已经实行了几百年的土地私有制改为国有制,宣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所有的土地,皆为王田!既然都是王田,自然禁止买卖。

很显然,王莽想抵制豪族。当时,豪族有良田万顷,百姓无立锥之地,而国家却从豪族那里收不上税,因为权贵有合法的减免赋税的特权,税赋的大部分落在百姓身上。所以,若是百姓大面积破产,王莽也没日子过,保护百姓就是保护王莽的税收。

在工商业方面,王莽全面推行国家经营,实施“五均六管”。“五均”就是均物价,成立官营的商业机构,统购统销,按成本收购商品,按官价出售,防止市场上价格过高。“六管”就是政府垄断经营,管盐、管酒、管铁、管山泽之货、管铜铁。

王莽建立新朝,处处求新。于是改官制、换官名,改币制、铸新钱,折腾来折腾去,换汤不换药,钱却越来越不值钱,他把当官的得罪了,把经商的也得罪了。而最倒霉的,始终还是“韭菜”们。王莽理念上为他们着想,实践上却变本加厉地一轮一轮收割他们。

王莽所有的改革,最后全都失败。当初支持他上位的豪族,土地没有了,盐、铁国营了,连酿酒都不能自己说了算了,必然就翻脸不认人了,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和军事暴动来制止他的改革。

活该王莽运气不好,天灾人祸同时降临。天灾让百姓饿肚皮,边疆的首领和附属国起兵反叛,所有的国恨家仇,统统回报给王莽,王莽的头颅被刘秀割下,舌头被众人分而食之。

回顾当初,王莽真是个好青年吗?或许是的。但当人们发现他的承诺无一兑现时,他便是彻头彻尾的骗子,而当初所有的“好”,皆被人们视为虚情假意的表演。


我最讨厌的第二人,是王安石

同王莽相比,王安石真的是个好青年。他不拘小节,生活上一点都不讲究,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国家大事上。

到王安石的时代,大宋已建国近百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市场经济的平民社会,非常富裕;但是它“积弱”,面对大辽、西夏等强大“竞争对手”,大宋始终国力不振。王安石想,我一定得想办法改变这个状况。

王安石认为,由于制度设计上的一些缺陷,大宋沉淀了大量的冗兵、冗官,对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险的境地。他只对这件大事感兴趣,其他的诸如吃什么饭、穿什么衣,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与王莽相比,王安石是国家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总体思路也是用政府替代市场。他以为,只有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增加财政税收,从而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王安石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经济方面,如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也包括政治和军事方面,如保甲法、贡举法和置将法等。

青苗法的实质是官办农业金融,用官办金融取代民间高利贷。在春播时,政府放出贷款,利息20%,收割时敛取本息。王安石的如意算盘是,政府以国家的粮食储备作为本钱,既帮助了农民,又赚取了利息收入。为了发放贷款时能够判断农民的信用,王安石指示官员清点农民的财产,从富到贫分成几级,让农民用财产作为抵押来借贷,按财产多寡决定信贷数量。结果,富农贿赂官员、虚报资产,骗取官方的低息贷款,然后按市场利率转贷给贫农;贫农没有什么财产,从政府借不到钱,只能向富农借,而富农一转贷,利率就不是20%,而是80-100%了,和高利贷相差无几。王安石见状大怒,派出41位朝廷大员分赴各省督导,强行摊派,搞得鸡飞狗跳,却只是雪上加霜。

市易法就是用官办批发和零售,目的是平抑物价。官员的任务是高买低卖、平抑物价,但高买低卖必须了解全国的市场行情,购买丰收地区的低价粮,运到歉收地区来平抑粮价。官员不可能掌握行情信息,只能依靠商人,或者委托、雇佣商人经办,最后就变成了官商勾结从中牟利。

保甲法是一种民兵制度,把百姓十家一组编成一个兵民一体的结构,家中若两个男丁就要出一人参加军训,从而形成全国性的军事储备,既节约养兵费用,又保存军事实力。王安石心想,这兵民一体的组织结构,那是复周礼啊,非常高大上!但是他忽略了,大宋朝已经进入平民社会, 兵民一体的社会基础早就不存在,强行“复周礼”,就是打破现成的社会结构重建一个新的。于是社会就乱套了。

贡举法想得也挺美的,它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考试不考那些死记硬背的儒家经典了,改成考经世致用的学问。可以帮朝廷找到“招之即用”的人才是吧?结果呢,在王安石的治下,奸佞小人、流氓恶棍成群成堆——就像《水浒传》里面的蔡京那种。

心怀大志的王安石,变法完全失败。他变法的目的是抵制豪族、巩固朝廷,但他伤害了豪族和官员的利益,却妄图通过他们来推动改革,这本身就是悖论,就像左右手互搏,从基础上就上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但王安石却豪气满怀,他说:“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天灾、非议和祖宗的规矩都无所谓,只要确定了变法的目标,就要排除一切干扰!

司马光觉得,这人连祖宗都不知道敬畏了,还有什么坏事干不出来啊。所以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于是,王安石将司马光的人统统赶出朝廷,让司马光去洛阳赋闲。

在赋闲期间,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而耀武扬威的王安石,搞得狼烟四起、天下大乱之后,将大宋带入了崩溃的泥潭,并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我最讨厌的第三人,是朱元璋。——对,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曾经当过和尚的那个。

朱元璋出身贫苦,文化水平极低。有一次有倭寇侵犯沿海,朱元璋下诏说(一字未改的原文哦)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百姓们的意思),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你能相信这是堂堂皇上的诏书么?

一个文化水准如此低下的皇上,自然制定不出什么像样的治国方略。

如果说商鞅创立了户口制度的先河,那么,朱元璋在限制百姓自由上,则犯下了历史性的滔天大罪。

朱元璋立国后,制订了一个极其愚蠢的特殊政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把百姓分成四种户口,分别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四种户口,对应四种职业身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不得更改。

朱元璋将人口按照职业进行划分,不许人们改换身份,还规定百姓不许外出乱走,去到离家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就要申请。这不仅严重限制了百姓的自由,更严重的是,它相当于事先规定了每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比例关系。

黄仁宇先生评论说,朱元璋用农村中最落后的部门为基础,作为全国的标准,取消了商业经济,以农民为主体把国家给统一起来。

朱元璋的政策,搞出一种计划经济的模式。大明在立国后短短十年便恢复经济发展,计划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样的经济与社会控制形式,对民间社会形成了极大的压制,造成整个社会一潭死水。

朱元璋的人口政策天然存在严重问题:按照四种职业来划分人口,各种职业身份的比例关系如何保持稳定?毕竟,没法确保每一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干一行爱一行,更没法确保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繁衍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政府无法长时间盯着每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职业来干活,时间稍长,四种户口的比例关系一定会发生变化,加之各种原因导致的繁衍速度不一,比例关系根本不可能保持稳定。

基于户口制度的计划经济,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设计。朱元璋很快也认识到,只有市场经济才能让社会健康运转。幸亏他运气够好,大明帝国才没有迅速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