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瓶药酒看上去很上档次,“火星文”标签和莫名高雅的装饰更增加了无数神秘感,让人不禁感叹:真是好酒!

不幸,它什么都不是:因为它并不真的存在,它是AI绘制的“鬼”酒。

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特别迷信将一些东西泡在酒中,将普通的、正常的酒变成昂贵的、神奇的药酒。你可以在酒中泡各种各样的东西:

1. 泡动物

酒中泡动物,大多与“壮阳补肾”、“祛风湿”等有关:泡蛇,如五步蛇、眼镜蛇,据说能祛风湿、通经络;泡鹿茸、鹿筋,可以补肾壮阳、增强体力;泡海马,能够补肾、调理生殖系统;泡蝎子和蜈蚣,可用于治疗风湿和关节炎;泡虎骨,曾用于风湿病治疗;泡龟甲和鳖甲,可以滋阴补肾。

2. 泡植物

很多植物泡在酒中,就神奇地能够调养身体、增强免疫力:人参补气强身,枸杞明目补肾,当归补血调经,杜仲补肾壮骨,黄芪增强免疫力,天麻改善头痛和眩晕,灵芝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山楂消食健胃。

3. 泡水果

水果泡于酒中可以增加风味,不过据说也有保健作用:自制葡萄酒,富含抗氧化剂;桑葚可用于补血、调节肝肾;柿子可用于润肺化痰;梅子可促进消化、清凉解暑。

4. 泡香料

一些香料材料泡酒也可增加风味,但也具有药用价值:桂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脾胃;八角可用于健胃;生姜能够祛寒暖胃,适合冬季养生。

5. 泡罕有材料

有些东西由于稀有,泡在酒中就独具“神奇功效”:冬虫夏草可以增强免疫力;燕窝虽然泡酒不多,但也可会作为调补品加入;藏红花用于活血化瘀、调节经期;松茸是“新贵”,用于“养生”泡酒,增添价值感。

最常见的自然是蛇泡酒。作为一种传统偏方,据说蛇酒具有补肾壮阳、祛风湿、增强免疫力等多种功效。然而,蛇酒的疗效毫无科学根据,根本就是迷信。

蛇酒为何被人认为有疗效?其实主要是由于蛇的象征意义。蛇作为神秘、强大的动物,让人联想到健康、力量和长寿等观念。中医理论中,蛇肉和蛇胆被认为有“祛风湿”的作用,而酒常用作“药引子”,用以提取和保留中药物的活性成分,因此蛇泡酒,似乎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蛇的“功效”。

蛇酒中的成分主要来源于酒精和蛇体本身:酒精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但这是酒本身的特性,与蛇无关;蛇体中的如蛋白质、多肽或酶可能有一定生物活性,但酒精能够破坏其生物活性,使蛇体中的“有效成分”被分解或失去作用。

所以,蛇酒如果有所谓疗效,只不过是安慰剂效应。迷信蛇酒能够治疗风湿病、关节炎、阳痿等,只会延误科学治疗的时机,导致病情加重。同时,长期饮用蛇酒可能导致酒精依赖,造成肝脏损伤和其他健康问题。

更糟糕的是,蛇毒虽在酒精中可能失去毒性,但仍有一定风险,浸泡不完全或蛇种类不明就更可怕了。另外,蛇体可能携带细菌、寄生虫或其他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能污染酒液,进一步造成健康问题。

活蛇泡酒十分危险

另一种常见的泡酒材料是人参。酒精是一种天然溶剂,可以从人参中提取人参中的活性成分,如皂苷、多糖、黄酮类物质等,所以人参泡酒可以将人参的活性成分溶解到酒中,从而帮助人体更容易吸收。因此,人参泡酒可能有一些补益作用,有助于抗疲劳、增强免疫力和调节神经系统。

不过,仍然存在以下风险:

  • 酒精对肝脏造成负担,甚至引发酒精性肝病,以养生为名义长期饮用还会引发酒精依赖。孕妇、儿童、酒精过敏者以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尤其不宜饮用。
  • 低质量或未经处理的人参其实“不如萝卜”,其中可能含有农药残留或重金属,存在毒副作用风险。
  • 人参的成分含量无法控制,浓度过高可能造成过量摄入,导致副作用或药物相互作用。

无论如何,药材泡酒只是民间经验,缺乏严格的科学实验支持,即便是公认有益的人参或枸杞,其摄入方式、剂量和适用人群尚无科学验证,其实仍是迷信。

其实,无论什么东西泡酒都没有什么实际疗效,只不过文化传说,并无科学证据的支持。

文化传说为什么能起作用?

  • 传统医学的渗透:泡酒的基于经验性中医理论,如“祛风湿”、“补肾壮阳”等,但这些说法无法用现代科学实验方式进行验证。
  • 故事和象征意义:“蛇酒壮阳”、“鹿茸补肾”云云,只是基于动物的象征特性,而不是直接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 心理暗示作用:“贵重材料泡酒”,一定能够“泡”出更大希望,这种心理暗示可能有一定的“安慰剂效应”。

实际上,即使像人参含有一些潜在的活性成分,但其提取和吸收效率未必高。比如,人参皂苷可以溶于酒精,但在泡酒过程中溶解的量极其有限,这么微量的营养素,还不如通过直接饮食(如煲汤或泡水)更高效地获取。泡酒不是什么“养生万能药”,反而存在材料不明、酒精摄入过量、忽视科学治疗等风险,对养生和健康没有实际的显著作用,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仪式感。

可以这样说:泡酒若有用,那是酒精的短期作用;若有害,那是酒精长期的负面影响。泡酒材料的功效大多是心理安慰和文化附加意义。

酒精是泡酒的主要活性成分,它短期确有有用之处:

  • 促进血液循环:少量饮酒可以扩张血管,使人感觉温暖放松。
  • 心理安慰:饮酒常有助于放松情绪,缓解紧张,具有一定的“精神作用”。
  • 提取材料成分:酒精能溶解某些脂溶性和部分水溶性成分。

但长期喝酒,有害之处更多:

  • 肝脏负担:酒精代谢会产生乙醛,它毒性很强,长期摄入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 酒精依赖:酒精具有成瘾性,长期饮用容易导致酒精依赖。
  • 心血管风险:少量饮酒对血管有益,长期过量饮酒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风险。
  • 营养缺乏:酒精摄入过多会干扰营养吸收,如维生素B族和钙。

相反,泡酒材料的作用极为有限。虽然有些泡酒材料含有一定的活性成分,但作用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需要提取量足够,但有效成分在酒精中溶解度有限,提取量非常少;又需要摄入量足够,但饮用泡酒时,材料的有效成分摄入量很少,远远通常达不到显著影响身体的剂量。

总之,如果泡酒带来某些“短期好处”(如暖身或愉悦心情等),都是酒精的作用在起主导作用;如果泡酒带来危害(如酒精肝、高血压、成瘾等),酒精则是主要“元凶”。

在酒中泡一些东西,甚至可能会让美酒的品质变差,不仅没有疗效,酒本身也不适合饮用了。

1. 材料的味道或成分与酒不搭配

某些食材或药材的味道非常强烈,会与酒的原味相冲突,使酒的风味失衡。例如,某些草药或香料如果没有得到适当控制,就会让酒味变得苦涩、刺鼻,甚至有些异味。

如果泡酒材料本身有强烈的气味(如某些鱼类、肉类或带有毒性的草药),这会影响酒的清新度和饮用体验。

2. 酒精过度萃取负面成分

酒精具有溶解性,它能萃取液体中的一些成分。但如果泡制过程过长或泡制的材料含有不适合饮用的成分(如过多的单宁、油脂等),就可能使酒的口感变得粗糙、苦涩或油腻。

另外,一些材料的成分在酒中浸泡时间过长,会使酒的口感过于浓烈或苦涩,尤其是植物类的成分(如某些草药、树皮等),其效用和口感可能没有控制好,反而导致酒质下降。

3. 酒质本身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酒都适合用来泡食物或药材,某些高品质的酒(如威士忌、优质葡萄酒)往往有非常细腻和复杂的风味,如果用这些酒泡东西,可能会“掩盖”原酒的特点,导致酒质变得沉闷,失去原本的风味层次。一些酒精浓度过高的酒(如白酒、伏特加等)可能会过于刺激,反而让泡制的食材味道更加浓烈或不协调,导致口感不适。

4. 发酵和变质的风险

如果泡制过程中温度、湿度控制不当,可能造成酒中的成分不良发酵,产生不愉快的气味或微生物污染,进而影响酒的口感和安全性。

过长时间的泡制或不当存储会使酒体氧化,进而使酒的味道变得陈旧或不新鲜,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变味或腐败的情况。

5. 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使用酒泡制食材或药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象征性的效果或心理效应(如补肾壮阳、活血祛风),而不是强调酒本身的品质。即使泡酒材料能提供所谓的功效,但酒的口感和风味可能受到影响,使药酒变成“毒药”。

果酒可改善口感

其实,除了中国人,许多文化中都有食物或药材泡酒的传统。

1. 日本:梅子酒和药酒

用青梅、冰糖和烧酒制作的果酒,在日本非常流行。日本人也用草药或植物根茎泡酒,用于改善健康或缓解疲劳。

2. 韩国:传统果酒和草药酒

韩国人也喝果酒,如五味子酒、山楂酒。与中国人类似,他们也泡人参酒和蛇酒。

3. 东南亚:草药酒与动物酒

泰国和越南也都有蛇酒、蝎子酒和鹿角酒,以及草药酒。

4. 印度:草药酒

印度基于阿育吠陀医学,使用草药(如丁香、姜黄、阿育吠陀特有药材)泡制发酵药酒。

5. 欧洲:草药酒和果酒

意大利和德国用草药、香料和酒精浸泡而成利口酒或草药酒。匈牙利也有草药泡制的药酒。

7. 拉丁美洲:草药酒和果酒

秘鲁与玻利维亚的卡塔尔酒,是用草药(如古柯叶)泡制而成的提神或消化饮料。墨西哥一些地方,会用龙舌兰酒泡蛾幼虫,象征勇气和力量。

8. 非洲:草药酒

西非用苦树皮和草药泡制的药酒,认为能治疗疟疾和其他疾病;南非有些部落会将传统草药与发酵酒混合,作为治疗饮品或仪式用品。

德国野格酒

由此可见,食物或药材泡酒的传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只不过:在落后地区,药酒常常被当作治疗手段;而在发达地区,酒中泡东西主要是为了调味或作为文化习惯。

在许多落后地区或传统文化中,药酒常被看作治疗疾病、增强体质或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这些地区的医学体系往往依赖经验和民间疗法,药酒作为一种草药和酒精结合的形式,容易被认为是一种便捷的“万能”疗法,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人们相信酒能促进药效的吸收,增强药物的“穿透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例如,蛇酒、人参酒等在这些地区仍然很流行。

而在发达地区,酒精更多的是作为风味和调味的工具,而非治疗手段。许多发达地区的人们使用酒泡食物主要是为了增强口感、风味或进行某些烹饪处理。例如,意大利的利口酒(如Amaro)、德国的草药酒(如Jägermeister),多用于餐后消化或作为一种文化饮品,而不是疗效性的药酒。在发达地区,酒作为调味剂使用在食品或饮品中更为普遍,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口感和食欲。

在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的普及,药酒的治疗功能大多受到质疑,人们普遍不再相信这些传统疗法,而更多关注健康饮食、运动以及经过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相比之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文化中,传统药酒仍然根深蒂固,因为它们不仅是医疗的组成部分,也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