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教导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不过很多人根本不听耶稣的。他们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所以,嚼舌头、传闲话是他们的茶余饭后的一大爱好。

“不科学”就是他们论断人最常用的武器之一。

“不科学”,本义是指事物、观点或行为不符合科学的原则或方法,用以批评或质疑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现象或理论。

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科学的权威地位其实非常短暂。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很多知识体系与神学、哲学和自然学混杂在一起。直到17世纪,在伽利略、牛顿等等神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下,科学逐渐从神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理解自然界的可靠方法,而18世纪的启蒙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它被高举为理性和进步的象征。现代科学19世纪才形成,随着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教育的普及,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到了20世纪,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巨大突破,使得科学的权威地位进一步巩固,科学主导了社会话语权,也成为政治和统治的有力工具。

于是,人们开始更多地使用“不科学”来批评那些不符合科学标准的现象、观点或行为,例如指斥传统医学、巫术、占星术等为迷信,“不科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不科学”在公众话语中变得更加普遍。

不幸的是,“不科学”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光鲜,它本身就很不科学,它只不过是“科学主义(scientism)”的表现。科学主义就是将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视为理解和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解、最优解,在科学方法不适用的领域也不例外。科学主义者是一群无脑的糊涂蛋:

  • 他们认为科学至上,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是唯一有效的知识获取方式,哲学、艺术、宗教等其他方式都不可靠、也不重要。
  • 他们是经验主义者,只相信通过经验、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排斥形而上学、直觉和其他非经验性知识。
  • 他们排他性迷信,认为非科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无意义的。

科学主义者不懂得,人类知识是多元的,科学只是其中之一,哲学、艺术、宗教等也提供了丰富的人类洞见;他们不明白,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涉及伦理、价值和人类体验等问题时科学无能为力;他们不理解,很多领域科学方法不易或无法应用,如个人的情感体验、艺术创作和某些社会现象。

科学主义者在指责他人“不科学”时,总是采用绝对化方法,当某些现象或观点没有通过科学方法验证时,立即被视为不可信或错误,并且排斥非科学知识,忽视或贬低其他形式的知识或经验,例如文化、宗教、伦理等领域的见解和价值观。他们相信科学方法适用于所有问题和领域,根本忽视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例如:

  • 他们将传统医学或替代疗法简单粗暴地指责为“不科学”,不去考虑其文化背景和经验效果。
  • 他们相信任何问题都必须完全依赖科学数据和统计,完全忽视道德、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 他们对宗教信仰和体验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根本毫无意义。

实际上,动辙指责“不科学”的科学主义,违反了基本的科学态度,因为科学的首要精神是质疑,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不断地提出问题、挑战现有的知识和理论。指责某个观点或事物“不科学”往往过于武断,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证。科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许多未知和未解之谜,轻易地指责“不科学”就会忽视这些领域的复杂性。

科学进步依赖于创新和探索,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发现和修正,新的发现和理论不断推翻或完善旧的知识体系,以“不科学”来过早地否定某些观点或方法,可能会扼杀潜在的科学发现。例如:

  • 量子力学刚提出时,许多经典物理学家认为它“不科学”,但随着时间推移,量子力学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 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许多理论和方法可能尚未达到自然科学的严格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具备科学价值。
  • 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认为黑洞不可能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的发展,黑洞的存在得到了广泛的证据支持。
  • 科学界曾经普遍认为胃溃疡是由压力和生活方式引起的,但后来发现幽门螺杆菌是主要原因之一,颠覆了旧有的科学认识。

真正的科学,具备以下鲜明特征:

  • 质疑与批判:科学精神鼓励质疑和批判,任何结论都不是最终的,都可以被新的证据和理论所挑战。
  • 开放性与包容性:科学精神应当开放、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即使这些方法暂时还未被主流科学所接受。
  • 实证与验证:科学依赖于实证和验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支持或反驳假设,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某个观点。

因此,指责某个观点或事物“不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这违背了科学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指责某个观点或事物“不科学”之前,应当进行审慎的评估和论证,并且对新观点和方法保持开放的心态,鼓励多元化的科学探索,同时以验证和证据为基础,进行科学探讨,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指责。

然而,在今天的世代,科学主义常常被用作政治工具,用来打击对手或为某种观点背书。政客们故意忽视科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将科学结论或观点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或社会运动,利用科学的权威性来增加自身的合法性。例如:

  • 在政治辩论中,将气候变化作为武器来攻击对方,指责对方“不科学”、“反科学”,以此削弱其立场的合法性,而不进行深入的科学讨论。
  • 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科学数据和建议往往被政治化,一些政客选择性地引用科学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而忽视或贬低其他科学观点或证据。
  • 在苏联时期,特罗菲姆·李森科提出的农业科学理论受到官方的强烈支持,被认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目标。李森科理论缺乏科学依据,却因政治原因得到广泛推广,造成严重的农业失败和科学研究的倒退。
  •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学被用作工具来支持政治运动,科学研究受到严重干扰,许多科学家被批斗,科学研究被迫停止或转向政治化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与政治家的边界已经模糊了,有些科学家变质成为披着科学家羊皮的政客,有些政客钻进科研机构或大学冒充科学家。这种角色模糊无非是贪图名利:

  • 政客利用科学的权威性来推进政治议程,通过资助特定的科研项目、宣传符合政治目标的科学理论,政客可以影响科学的发展方向。而科学家为了获得资金和支持,不得不迎合政客要求,从而使他们的角色变得不再单纯。
  • 科学家主动参与政治活动,担任政府顾问、参与政策制定,甚至直接参与政治选举。于是科学家不再是知识的生产者,而异化成制定政策的政客。
  • 环境、健康、能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研究成果会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社会发展和资源分配,因此科学家的影响力使其角色具有政治性。
  • 一些情况下,科学研究被要求与特定的意识形态相符合,科学家不仅是研究者,更是意识形态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人们常常看到,科学家变质成为政客:

  • 科学家受到政治诱惑,贪图权力、地位和利益,利用自己的科学背景来获取政治上的优势,从而影响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
  • 科学家为了获得政府资助,不得不迎合政治要求,偏离科学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变得更像政客而非纯粹的科研工作者。
  • 一些科学家出于个人或职业发展的考虑,选择进入政治领域,利用自己的科学背景来提升公众形象和影响力。

人们也常常看到,政客冒充科学家:

  • 增通过伪装成科学家,政客可以增强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容易地赢得公众的信任,推动自己的政治议程。
  • 通过冒充科学家,政客可以更容易地进入科研机构或大学,获得科研资源和资金支持,从而支持他们的政治活动或个人利益。
  • 政客进入科研机构或大学,可以更容易地操纵科研方向和结果,使其符合自己的政治需求。他们毫不操心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毫不在意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首鼠两端的伪科学家、伪政治家,自己奉行不科学的行为,却指责别人“不科学”,与赵高的指鹿为马没有区别。赵高利用权力指鹿为马,他们利用权力强制推行不科学的行为,并指责异见者;赵高扭曲事实来测试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们通过扭曲科学事实来实现政治或经济目的;赵高控制话语权、惩罚异见者,他们建立对事实的垄断,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有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 先置结论: 在一些政策决策中,他们预先确定结论,并要求相关研究和论证服务于这一结论,而不顾科学事实和逻辑。
  • 打压异见: 对于那些质疑或反对这种做法的人,他们通过权力和话语权进行打压和抹黑,指责他们“不科学”或“不理性”。

例如,在铁路、公路、机场和基础设施等“铁公基”项目建设中,常常先定结论、再进行所谓的可行性论证。由于结论先行,研究人员和专家受到巨大压力,按照预定的结论进行研究和论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无从谈起。项目的实际可行性和预期效果显然不如论证报告那般天花乱坠,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被浪费,这种严重偏颇的“拍脑袋”决策,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不过,“不科学”这一标签的影响范围远远不止如此,它是“高手”运用娴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争论武器,尤其在一些公共领域中:

  1. 气候变化在某些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人故意歪曲或忽视科学证据,选择性引用数据、否定长期趋势、制造伪科学报告,以“科学”之名打击和误导气候政策。
  2.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涉及的议题如空气质量、水资源管理等,常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干扰,他们使用夸大或虚假的环境数据来影响公众意见,发起各种政治运动来影响和干涉环境政策。
  3.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问题,如疫苗接种、疾病预防等,常被用于政治争斗中,他们制造虚假信息,利用伪科学或夸张案例来误导公众、控制社会。
  4. 种族歧视种族和族群问题涉及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他们用伪科学的论据来支持种族歧视或族群优越论,例如通过扭曲遗传学数据来为种族歧视提供“科学依据”。
  5. 爱国主义在爱国主义的讨论中,“科学”可以被用来支持国家政策或民族主义观点,他们利用“科学”或“历史事实”来证明某种国家主义立场的合理性,忽视多元视角和学术争议。
  6.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管理和使用常涉及社区、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利益,他们利用科学数据或研究结果来支持或反对公共空间的特定使用,选择性地解读或夸大数据。

在今天的世代,如果你是涉世不深的“单纯人”,想要不被指责“不科学”、不被人以科学之名误导,岂不难于上青天?为了避免被误导、保持独立思考,你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培养批判性思维

  • 问问题:对信息提出疑问,如“这项研究的结论是什么?证据是什么?有没有相反的观点?”
  • 了解背景: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和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帮助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2. 查证来源

  • 验证信息来源:检查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来自公认的权威机构或专家。
  • 查阅权威资料:参考科学期刊、权威出版物、学术论文等资料,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3. 了解科学方法

  • 学习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如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等。
  • 识别科学误用:学会识别科学误用的常见表现,如选择性引用数据、过度推断等。

4. 避免单一来源

  • 多方求证: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以避免被单一视角或偏见影响。
  • 对比观点:对比不同专家和研究者的观点,了解不同的解释和结论。

5. 关注科学共识

  • 了解领域共识:了解科学界对某些问题的广泛共识,避免被伪科学带偏。
  • 跟进新进展: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科学发现,以更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

6. 提高科学素养

  • 学习基础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增加对科学话语的理解能力。
  • 参与科学讨论:参与科学讨论和公共讲座,与专家和同行交流,提升科学素养。

7. 警惕常见误导手法

  • 识别伪科学:了解伪科学的常见特征,如缺乏严谨的实验设计、依赖个人观点等。
  • 注意逻辑谬误:警惕逻辑谬误,如“诉诸情感”或“权威误用”等。

8. 保持开放心态

  • 接受新证据: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基于新证据的改变和调整观点。
  • 与时俱进: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不断更新对科学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