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这是“和而悦读会”的第2次分享。

“和而悦读会”由“和而不同”群友共同出品。

本文作者:彭云

应“和而不同”微信群所邀,于近日分享读书。我个人对书籍的爱好,更多是一种爱好和消遣,所看内容杂、乱、浅。

今天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叶企孙先生43周年祭,因此,推荐详实记录其一生的《最后的大师——叶企孙和他的时代》。推荐此书,致敬叶先生。

本书是由军旅作家邢军纪历时十年之久,经大量细致的调研,翻阅大量史料编制而成。全文以时间为线,从叶企孙的童年到最后含冤而亡,内容丰富、详实。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男,名鸿眷,字企孙,上海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叶先生他一生应该是钟情于科学史的研究,钟情于物理等自然学科,长期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在清华的历史资料里面有大量其所著的论文。因其对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作者满怀深情地写道:献给叶企孙教授。

1921年,叶先生用X射线法重新测定了普朗克常数h的值为(6.556± 0.009)×10-27尔格秒(其不确定值度为0.14%),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公认为最精确的值,在国际物理学界沿用达十六年之久。他在铁磁性金属的研究方面也有重要建树。可以说他是这方面的先锋人物之一,功不可没。

叶先生毕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清华大学(含西南联大)开展了达长二十多年的教学、科研活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家,如:王竹溪、彭桓武、张宗燧、胡宁、王淦昌、施士元、钱三强、何泽慧、林家翘、钱伟长、王大珩、周同庆、龚祖同、陆学善、葛庭燧、赵九章、翁文波、傅承义,以及秦馨菱、李正武、陈芳允、于光远、黄昆、戴传曾、李荫远、萧健、徐叙瑢、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周光召、何祚庥、唐孝威、黄祖洽、胡仁宇、蒲富恪等。不下六七十人,他们几乎都成为国内外科技界的精英人物和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致于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数理化学部半数以上的院士均来自清华。

叶先生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家庭,在叶父的严格教养下,资质聪颖,进步神速,在攻读传统经书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及应用。

1911年,当时未满13岁的叶先生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5年,回国在清华开始任教。在战乱期间,醉心于教学,其不拘一格用人的教学理念为清华引入大量一流教学工作者,最典型的是破格使用华罗庚,形成经典。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在礼堂前合影
1 排左起:戴中扆、周培源、赵忠尧、叶企孙、萨本栋、任之恭、傅承义、王遵明
2 排左起:杨龙生、彭桓武、钱三强、钱伟长、李鼎初、池钟瀛、秦馨菱、王大珩
3 排左起:于光远、杨镇邦、谢毓章、孙珍宝、刘庆龄;4 排左起:赫崇本、戴振铎

文革期间,叶企孙被牵连,被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劳改队”。1968年,他被正式逮捕关押。一年多以后,由于“内查外调”查无实据,他被释放了。但仍在“莫须有”的罪名下,继续受到打击和监视。

无辜遭受不白之冤,受尽折磨,本来风度翩翩的叶企孙,腰已经弯到了90度。但对前来看望他的弟子,叶企孙却闭口不谈个人的坎坷。有朋友来看他,他就从书架上取出《宋书•范晔传》读一段范晔在逆境中的自述,以表白自己的心境:“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吾平生行己任怀,应犹可寻。至于不能,意中所解,汝等或不细知。”在这种自述中,叶企孙的人格、品质和哲人风范,达到了一种圆满的境界。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含冤而逝。

1992年,应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吴健雄等在内的127名海内外著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

今日推荐此书,致敬叶先生。

如今,请到清华大学新区第三教学楼的门厅,你就会看到叶先生的铜像,他一如生前一样,淡定而温暖,平静地注视着所有的学子。请爱戴他,如他呵护所有学子一样。向他致敬,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致敬。

1995年4月30日,著名科学家施嘉炀和叶企孙的弟子王淦昌(左),在清华大学为新落成的叶企孙铜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