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文章,叫做《少谈梦想,多谈钱》,在朋友圈颇为流行,不断从不同的公众号被转出来。因为作者的名字叫做 Spencer,和我尊敬的一位前辈同名,我不免多看了几眼。细看之下,不禁想说:这种似是而非、误人子弟的谬论,可以休矣。

如果,作者坚持了他的出发点,批评当前的商业环境,梦想、情怀、初心这些东西被过度包装,却忽略了基本的商业逻辑,那么,这篇文章就言之成理,但就达不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其结论可能是:还是好好读读杰克·韦尔奇《商业的本质》吧,别玩道德绑架了!

但是作者不,他玩了一个“乾坤大挪移”。他前边说“在如今商业文明已较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是不是真的该好好的谈谈钱”,后面却一不谈商业、二不谈资本,竟从女人喜欢有钱人出发,扯出了有钱人的三大特点:

一、有钱人更珍惜时间。

二、有钱人更爱护身体。

三、有钱人的视野和格局更高。

幸好有明智的读者,在文章下面留言说:

简直是一种悲哀。推崇赤裸裸的拜金主义真的好吗?仔细推敲一下,文中几个观点站得住脚?有钱了有权了就会比以前更有原则,比以前更讲道德?通过正确的渠道踏踏实实赚钱就好了,不要冠冕堂皇的来害人。

退一万步说,就算有钱人的状态真如这位 Specer 所言,但除了那些“投胎技术”掌握得不错的,有钱人是怎样从穷人变成有钱人的?哪个有钱人不是心怀梦想、矢志追求,走常人不敢走的路、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才杀出一条血路,从穷光蛋“进化”成有钱人的!怎么说,你也不能只看贼吃肉、不见贼挨打啊。

拜“伟大教育”所赐,当今社会“礼崩乐坏”,价值观体系完全失调,梦想不是讲得太多了,恰恰是讲得太少了。曾经,我们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在,你问问你身边的人,你究竟喜欢什么、你有什么梦想吗,你看看有几人能够两眼放光给出个像样的答案。你会看到,有那些能力过人、兢兢业业工作的人,能够相当程度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赚到比常人多得多的钱,但是夜深人静时他会彷徨失落,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会看到,年轻人的“梦想”是有房有车,但是你若追问,有房有车之后你要做什么呢,他就全然没有答案了。

其实,作者大概没见过什么有钱人,也不曾理解什么叫做梦想。他把工资稍高的“我姐夫”叫做有钱人,他把“我姐夫”去做 O2O 外卖叫做梦想。不消三月(甚或就是当下),当他姐夫从尸横遍野的 O2O 市场功败垂成,转而变回打工白领之时,他才知道,真正的梦想,固然是基于现实的,却未必是金钱正相关的。

然而他仍然不能理解,当马云像丧家犬一样从北京退守杭州,为什么能够把团队的些许资金集结起来,每月只发 500 元生活费,却仍然有人不离不弃。

他更加不能理解,为什么乔布斯在如日中天之时,宣讲的却是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他不能理解,任正非为什么说,华为从上到下都是大傻瓜。

他不能理解,劫后余生的褚时健,为什么在 75 岁高龄还敢承包荒山种橙子。

那位故弄玄虚的作者用加粗的字体强调说:

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选择权、更大的话语权,你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但是你可以坚定的对不想要的说“No”。

这句话得到一些人的共鸣。它好像和智者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你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有点异曲同工。但他毕竟不是智者,他不能理解,自由和梦想一样,未必和金钱正相关。

有一位活得纯粹的朋友,在某次开心的场合,掏出钱包对人说:除了这 500 元留给我妈,剩下的钱你们随便拿。当然并没有人当真拿她的钱,但是她说,在那一刻她幡然醒悟,钱真的并不重要。

更不要说,一个人有几个钱,那是能够叫做“资本”的么。写文章的童鞋,还是专业点吧。那应该叫做铜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