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某区政府。主讲人正在讲解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法,而旁边就是监控指挥中心。介绍人说,我这里的任何监控摄像,王歧山(时任北京市市长)在需要时可以任意加载到他的指挥中心,以实现对全城的集中管控。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据说是城市管理的创新典范。它运用网格地图的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城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的管理。

如果你看过《机器战警2》,你就知道这些监控信息连接起来,加以大数据分析方法,其威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在酒店、在车站等公共场所上洗手间时,我有时会下意识地抬头看看天花板,心里想的是,厕所有没有监控呢。无数“天眼”构成的监控网络,形成了一种有形威慑,其效果正如我以前写过的,“Big Data is Watching You!

万幸的是,智慧城市是IBM忽悠出来、各地政府继续忽悠的概念,迄今为止,城市还不够智慧。中国政府管理所实行的垂直化策略,让城市管理遭遇横向沟通的障碍和困难。理论上,公安、工商、税务、民政、社保等部门,都是地方政府的下属机构,而在实权上,他们都归属其上级垂直管理,甚至就连气象、地震、林业、环保等的相对较不强势的部门也是如此。如若不然(开个玩笑的说),天气预报太准了,上班迟到找个借口都没有机会呀!

我这里不想讨论智慧城市的复杂概念。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为民众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使命。或许后人会嘲笑嘀嘀打车这种软件很愚蠢和落后,但相比不远之前的电话叫车的“远古”方式,已经进步太多了。开车,我们能够听到、看到哪些路段堵车;乘坐公共交通,我们也能够知道等待的那趟公交车还有多远(那什么定律来着?就说“你等候的那趟车总是不来”的那个荒谬定律,终于被打破了)。

我想说的是一个小命题:城市管理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以人为本。就像我说过多次的,中国城市的进步,首先就看汽车能不能避让行人、行人能不能走在人行道上这些细节。当艳阳高照,人们被晒得冒汗的时候,城市公众设施能够给行人提供一片阴凉吗?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免不了到处都是工地,但工地的围墙能够再高一点、密一点,以便使灰尘尽可能少、行人尽可能安全吗?走路累了,街头上可以随意找一车自行车代步吗?

这些“小事”,确实不如大概念、大政绩来得花俏,但它却实实在在是城市管理大数据的基础。中国之落后,基础在于在基础技术、基础设施、基础工艺、基础数据等一切基础性工作上。

public_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