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脑派位
什么叫”派位”?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抓阄儿”。虽然冠以”电脑”的名堂,貌似高科技的玩意儿,其实终归还是”抓阄儿”。字典上说:
为了赌输赢或决定事情,预先在纸上做好记号揉成纸卷或纸团,然后每人抓去一个,打开看,按纸卷或纸团上定的行事。这种纸卷或纸团称”阄儿”,这种做法称”抓阄儿”。
目前,全国范围内小学升初中(俗称”小升初”),就采用这种碰运气的方式。
据”考据癖” Google 查证,电脑派位起源于广东某地,当时一个摆不平各方资源的电脑爱好者写了一个简单的按照招生计划和毕业学生随机分配的小程序。据传说,电脑派位之所以得到普及,是因为某教育高官觉得中国的教育也要达到国际水平、也要”超英赶美”,决定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就近免试入学。
电脑派位蕴含的基本假设是,教育资源达到极大丰富,每个人都有条件享受同样的教育。这种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思想显然不符合实际,于是电脑派位的实际解释是,正因为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而每个人都有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才需要通过派位来确定学生的去向。其振振有词的理由是,升学考试造成繁重的应试教育,电脑派位则能实施素质教育。
于是,尽管遭到种种非议,电脑派位还是坚定地实施了很多年。每年,教委都会下文强调,继续推行电脑派位,继续禁止一切招生考试。
二、毒瘤丛生
没有人愿意把未来交付给”抓阄儿”。电脑派位这一新时代的血统论、宿命论怪胎,从一开始就诱发出各种各样的社会毒瘤。
学校不干。学校的前途取决于生源,任何学校都希望接收好学生。于是学校以各种教学改革名义,开办各种试验班,同时千方百计招收文艺、体育、科技等各种名目的特长生。
家长不干。谁家都只有一个小太阳,岂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特长”;从一年级开始,让孩子变成”数学天才”;从一上学开始,每年打造一个”三好生”。每天孩子离开学校又走进培训班,周末更是像赶场一样赶往五六个、七八个课外班。作业啊、特长啊、奥数啊、英语啊,每一桩每一件,全是孩子的大山,他们的书包越来越重,他们的后背越来越弯,他们的眼睛越来越近视。每一个家长都心疼,每一个家长都不敢不这么干。
家长压迫的不只是孩子,还包括他们自己。他们相互比”门子”,努力把户口迁到好学校的附近;他们相互比”票子”,准备好人民币去抬高那越来越贵的择校费。
教育部门也不干了。它忙不迭地严格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但它又似乎不能不承认择校行为的普遍存在。它气呼呼地取消重点中学的初中部,把这些剥离出来的初中转制为”国有民办”、”公办民助”的转制校,名义上是努力消除义务教育阶段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差异,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实际却不仅造成新的不公平,而且把学校推入教育产业化的怪圈。它打造高中示范校,更引导各地掀起打造重点学校、扩大学校差距的热潮,进一步引发择校的白热化。
电脑派位引起的择校热,使得学校的”教育产业”大規模地合法化、制度化,作为周边”产业链”各种培训、各种学校都大发横财。家长和学生的负担有谁关心呢,教育部门始终满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式,仿佛一切都与它无关,而它的政策则容不得半点更改,甚至容不得百姓评价一二。
三、何去何从
2006年,教育部门再次祭起严厉的大旗,坚决贯彻就近免试入学的电脑派位政策。以北京为例,”小升初”开始之前许久,各类培训班遭到打击禁止,重申各初中校的试验班、特长生招生中,一律不准进行书面考试。
结果呢?北京今年的”小升初”前所未有地复杂和暗箱,并进一步导致钱权通神的效果。于是,考试照样进行,却是更加花样百出,有的选择出其不意的考试时间,有的装模作样通知学生穿球鞋到操场却每生发送纸笔考试,有的编制电脑程序进行计算机考试,有的将市级三好生之外的学生全部排斥然后偷偷考试。于是,不是不收学费的本部学生早已内定,考试只为那赚钱的分校,就是招生只在曾参加本校培训班的学生中录取,对外考试只为糊弄家长。
面对此种现状,家长无奈地说,北京的”小升初”,”4月份比信息,5月份比实力,6月份比关系,7月份比银子。”或者说,”5月份比小子,6月份比老子,7月份比票子。”好一出热门的活报剧!
有识之士早已对电脑派位痛心不已,大声疾呼之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改变小学生负担重如山的现状,使他们不必再操练”十八般武艺”,退回到成本最低、代价最小、相对最公平的”小学初”入学考试,却被视为违反义务教育准则,是政治上错误的。
据传北京市明年将取消电脑派位,并称有关部门已经下文。这究竟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还是教育部门鱼肉百姓的又一轮风生水起呢?让我们叹息着等待,等待着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