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中,我讨论了影响健康的“三多三少”,即:吃太多,欲望多,压力多;运动少,睡眠少,休息少。本篇来讨论“三多”中的第一少:运动少。
普遍而言,中国人、特别城市人,大都不爱运动。这不是偏见,而是基于广泛观察的统计事实。
从文化传统上,汉人从基因里就不喜欢身体运动。几乎所有民族都能歌善舞,汉人例外;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女性化”的。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学习和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优先事项,射箭、骑马和驾车这类“六艺”,早已像孔子一样成为“过去时”。相比西方国家普遍重视户外活动和健身,中国文化从未广泛认同运动的生活方式,许多人没有养成规律运动的意识和习惯,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普遍不强、社会对身体健康与运动的关联认识不足。
对于年轻人来说,为了应对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压力,许多人将几乎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或解决生活问题中,身体锻炼只好变成可有可无。但这也不能全怪年轻人,毕竟社会环境就是这样:孩子从小到大就学业繁重,学校的体育课似有实无,在课业压力下,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进入职场后,工作压力和长时间加班让很多人根本抽不出时间来运动。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科技进步,大部分人都是坐着工作、大部分工作都在电脑前完成,久坐时间显著增加,身体活动量大大减少,步行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通勤方式、电梯、网购以及智能家居等科技便利,也进一步减少了日常身体活动的需求,让很多人即使有时间也缺少动起来的动力,上班坐下、下班躺平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主旋律”。
好消息是,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运动,对一些年轻人和中产阶级来说,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健身房、跑步、瑜伽、健身课程等也越来越普及。然而这又带来运动设施普遍缺乏的问题,许多城市的社区和公共场所运动设施非常有限,即使有也是落后或无用,运动场地难以满足市民的运动需求,小区、公园、学校的运动空间不足,导致一些人即便有运动意愿,也找不到适合的地方。此外,大城市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影响了人们进行户外运动的积极性;城市高楼林立,生活节奏快,也让人们缺少了运动的空间和动力。
当然,普遍运动量过小的核心原因,还是人们对运动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兴趣。一些人更倾向于通过饮食、保健品等方式保持健康,而忽视运动的必要性,认为养生能代替锻炼。很多人认为下班就是要“好好休息”,误解了劳逸结合的含义,把运动视为额外的“负担”,而非生活的一部分。
即使想要运动,很多人对运动的认知偏向于“要么是为了减肥,要么是为了强身健体”,而这两者似乎都遥不可及的困难目标。运动的好处在短期内不易显现,很多人难以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而倾向于选择能够迅速看到效果的休闲方式,比如看剧或玩手机。好容易开始运动,很多人很快就感觉到疲累、肌肉酸痛、不适应,因而难以坚持,他们急于看到明显的身体改善,极易半途而废。
另外,由于参与运动的人不多,运动难以养成社交活动的习惯,也就难以形成群体氛围,很多人缺少互相激励的机会,单独坚持运动就更难坚持下去。
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退休人员来说,缺乏运动的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一退休,健康就迅速恶化,除了衰老与疾病、心理与情绪、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外,最重要原因就是日常运动量较之以前上班的时候,进一步大幅减小。
在上班工作期间,人们每天都还至少有一定的身体活动,如走路、爬楼梯、日常通勤等,这些活动有助于维持体力和心血管健康。退休后,连这种日常的身体活动都没有了,体重增加、肌肉流失、骨骼密度降低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同时,退休人员失去了工作中的目标和时间表,也就缺少健身目标或动力,觉得自己不再需要定期运动,不自觉地减少了运动量。
不要看公园、广场上到处都是跳舞做操的大爷大妈,那可是极少数。多数人在退休后,就失去了规律的身体活动,连简单的散步、瑜伽、游泳或太极等低强度运动都没有。天长日久,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下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脏衰竭等)、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症就成了他们的伴侣,于是他们不得不从事一项“运动”:天天跑医院。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应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保持适量运动对身体各项功能有益、对长期健康的帮助巨大。
对于不爱运动的人来说,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确实不易,但并非不可能。
1. 从小步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
初期不需要做高强度运动,可以从每天10-15分钟开始,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慢慢增加到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可以避免运动过度导致的疲惫感,从而减少放弃的可能性。一开始可以选择轻松的运动形式,比如散步、瑜伽或伸展操,等身体逐渐适应后,再增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行)或力量训练。
2. 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运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形式更容易坚持。可以尝试游泳、骑行、舞蹈、瑜伽、快走等,找到自己享受的方式。另外,和朋友或家人一起运动也是一个好方法。比如一起去健身房、打羽毛球、参加跑步团体等,社交元素往往能提高坚持的动力。
3. 设定规律的运动时间
为运动安排固定的时间段,比如每天早晨或晚上,固定一个时间来进行运动,将运动作为日常的一部分。规律的时间表有助于建立习惯,使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周设定运动计划,确保运动是你日程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有空才做”。
4. 逐步增加运动的难度和时间
不要一下子做高强度的运动,否则可能会造成身体过度疲劳,反而影响坚持的信心。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可以逐步增加运动的时间和难度,随着体力的增强,运动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和容易。
5. 设立奖励机制
每次完成一项运动任务后,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奖励,比如吃一顿喜欢的食物、休息一下、看一部电影等。这种小奖励可以激励你继续坚持。
6. 利用科技工具
可以使用手机App或智能手表来追踪自己的运动数据,如步数、卡路里消耗等,看到自己的进步可以增加成就感,激励继续运动。如果自己去健身房不方便,可以在家通过健身应用、网络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课程,逐步进行。很多课程都有不同的难度,可以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课程。
7. 保持运动的多样性
长期做同一种运动可能会让人觉得乏味。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这样既能保持新鲜感,又能全方位锻炼身体。
8. 消除借口,创造环境
避免一些让自己不去运动的借口。比如如果天气不好,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果去健身房太麻烦,可以在家做简单的健身动作。如果在家中有空间,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运动区,放置瑜伽垫、跳绳、哑铃等器材,为运动创造条件,随时准备开始运动。
9. 保持耐心
运动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可能一开始几周、甚至几个月并不会感到明显的改变,但只要坚持下来,身体会逐渐适应,运动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同时不要焦虑,偶尔因为生活安排不当错过一次运动不必过于着急。关键在于保持长期坚持的态度,而不是一次两次的失误。
10. 注意休息和恢复
刚开始运动时,过度训练会导致肌肉疲劳、运动伤害等问题,应该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运动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