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哲学家、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认为:宗教和神的概念是人类在应对自然和社会力量时所构建的文化产物。根据这种观点,神的概念是为了解释未知现象、应对生活恐惧、维持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例如,涂尔干认为宗教和神是社会整合的工具,帮助人们共同体内团结一致。

存在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认为,神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概念,目的是寻找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尼采以“上帝死了”的宣言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类曾依赖神来赋予生活意义,但随着现代科学和理性的发展,这种意义逐渐失去了效力,人必须在没有神的情况下寻找新的意义。

然而,大部分哲学家持有神论观点,即使不从基督教、伊斯兰教或犹太教等一神论宗教出发,他们也会坚信神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类创造的。基于有神论立场,神是宇宙和人类的创造者,而不是被人类创造出来的概念。神超越于人的理性和经验,人的认识只能部分地接触到神的本质。

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神,哲学家就无法解决“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种形而上学基本问题。在形而上学中讨论“存在”的本质时,神必须作为“终极实在”或“第一原因”而存在,并且人类只能是对这个“终极实在”进行有限理解。例如,阿奎那通过他的“五路论证”,试图证明神不是人类概念的产物,而是所有存在的根源和原因。[五路论证是在探讨神的存在性时使用的五个逻辑论证,包括原始推动者、第一因论证、偶然性与必然性论证、程度论证、目的论论证。]

康德也从认识论视角确认神必然存在。他认为,人的理性和经验有限,无法直接认识“自在之物”(超越人类的感官和理性能力的事物)。因此,神作为一种超越的存在,是无法通过人的理性直接证明或否定的,不是纯粹理性可以完全把握的对象。

基于“无论信仰如何,人都会对超然力量心存敬畏”这样的人类社会实践可知,虽然有人认为神的概念是人类创造的结果,但神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认知或创造。

或者更公允地说:神是客观存在的,非人所造;神这样的词汇是人认识神的一个结果。

为什么神是客观存在的,非人所造?因为神作为宇宙的创造者、终极存在和万物的起源,是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存在。神的本质并不依赖于人的理解,也不是人类想象出来的虚构概念。因此,神的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不因人的认识而发生改变。

只不过,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语言作为工具的表达能力更是非常有限的。在人类试图理解和描述神的超越存在时,产生了神的概念或神这样的词汇。人类通过理性、经验和启示来认识神,但这种认识总是局限于人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因此,“神”这样的词汇只是人类对那不可完全理解的超越存在的一个有限表达。

这是我的理解,也与一些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观点一致。例如,阿奎那强调人的理性只能部分地认识神,而奥古斯丁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概念总是不足以完全描述神的无限本质。康德也认为,神的存在是超验的,人的理性无法通过经验和逻辑推导完全理解这种超越存在。

因此,当哲学家说“如果马有神,那神一定是马的样子”时,这就暴露了哲学家的无知和偏见。神并不存在物质形象,他是超越物质、无所不在的全能存在。圣经中常常强调神的超越性和不可见性,例如“神是个灵”、“从来没有人见过神”等等。就连神的名字“耶和华”,也是揭示神自有永有的基本属性,因为“耶和华”的意思是I am。这说明,神的本质并非人类可以完全理解或通过物质形象来限定的,这与拟人化的形象截然不同。

当然,当哲学家说“如果马有神,他们会认为神长得像马”时,他的本意是批评当时的神话观念,指出人们常常用自己有限的形象去想象无限的神,将神拟人化、把神描绘成与自己相似的样子。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明,如宙斯、赫拉等,都具有拟人化特征,他们的情感、欲望和外貌都与人类似。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所谓神明都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偶像,就像说:人辟开一块木头,一半用来烧火,一半用来造偶像,然后去敬拜那偶像。

圣经上说人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和人有着相同的外貌。神的本质是超越物质的,具有无限、无形的属性,神的“形象”指向人的灵性、理性和道德能力,而非具体的肉体形态。

至于文艺作品中常常把神塑造成人的样子,那正说明人的理性和表达是非常有限的,也正是哲学家的批评所指向的。现代的自由主义者甚至因此批评:神为什么是男性?为什么是白人而不是黑人?他们的说法不值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