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在旷野漂泊四十年。但是神晓谕摩西建造会幕,通过会幕与他们同住,预示了神对他子民的看顾与引导。会幕预表了基督的救赎,至圣所象征着神的圣洁与人类因罪隔绝的关系。从那以后,神的同在永不改变。

一、从会幕到教会的简史

从古代以色列的会幕,一直到今天的教堂、教会,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以色列及基督教会的历史,也蕴含着深刻的属灵意义。

1. 会幕时期

会幕建立于出埃及后,约于公元前1446年。神在旷野中通过摩西给以色列人指示建造会幕(也称帐幕),以便作为神的居所和敬拜中心。会幕是以色列人敬拜神的可移动的圣所,方便以色列人在旷野中迁移。

会幕由至圣所、圣所和外院组成,是以色列人献祭、敬拜和与神相会的地方。至圣所中安放了约柜,象征神的同在。会幕的材料包括金属、皂荚木、宝石、彩色线和布料等。

会幕的设计和布局,象征着神的同在和与以色列民同行。虽然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但神通过会幕与他们同住,预示了神对他的子民的看顾与引导。会幕结构简洁,但充满神秘细节,强调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和神的临在。会幕也预表了基督的救赎工作,至圣所象征着神的圣洁与人类因罪隔绝的关系。

摩西会幕

摩西去世后,约书亚接替摩西担任领导工作,约于公元前1406-1399年,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约书亚将会幕安放在示罗,示罗成为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之后的敬拜中心(书18:1)。示罗作为会幕的长期驻地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士18:31)。这一时期,会幕的固定位置在示罗体现了神对以色列人生活的引导。

之后,以色列进入士师时代,在士师的领导下约于公元前1399-1050年在迦南地建立起部落联盟。在此期间,会幕依然存在,仍然停驻在示罗,但以色列社会动荡不安,士师起初是以部落的形式进行领导,没有统一的国家结构。

士师时期的以色列人因离弃神、陷入偶像崇拜,导致与神的关系破裂。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约柜被掳走(撒上4:10-11),象征神的荣耀离开以色列。虽然约柜后来被归还,但约柜在以色列中的位置和象征意义受到了一定的动摇。约柜的丢失,象征着神因以色列人的不忠而离弃他们。这也说明,神的同在与祝福并不是自动的,它与人的信仰与忠诚密切相关,只有悔改和重新敬拜,神的荣耀才能归回。

此后,示罗遭到破坏,导致会幕被迁移(耶7:12-14),示罗似乎不再是会幕的永久所在地。在大卫逃避扫罗时,曾经在挪伯见到祭司亚希米勒(撒上21:1-6),表明会幕此时可能在挪伯。

在大卫的时代,会幕安置在基遍,因为祭司撒督在基遍的会幕里献祭(代上16:39),而所罗门也去基遍的会幕献祭(代下1:3-4)。大卫作王后,将约柜从基列耶琳接到耶路撒冷,并把它安置在大卫为约柜搭建的帐幕中(撒下6:17, 代上15:1)。

大卫帐幕

2. 圣殿时期

公元前约1050-1010年,扫罗成为以色列的首位国王。公元前1010-970年,大卫继位后,将耶路撒冷设为以色列的首都,并将会幕迁到耶路撒冷,准备建造圣殿。他在位时筹备了提供大量的材料和资金,但他的计划并未实现,没有完成圣殿的建设。

公元前957年,所罗门继承了大卫的计划,在耶路撒冷建立起第一座圣殿。圣殿取代了会幕,成为新的固定敬拜中心。所罗门的圣殿设计宏伟,体现了神的临在和以色列民族的宗教中心地位。

圣殿的总体结构与会幕类似,包括外院、圣所和至圣所,但内部装饰极其华丽,使用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精美的工艺。在所罗门圣殿建成后,会幕的使用逐渐结束。圣殿成为以色列人敬拜的唯一中心,会幕不再是主要的敬拜场所。

圣殿的建立,象征着神的荣耀临在和他与选民立约的巩固。圣殿也是预表基督的身体,象征神最终要通过基督与他的子民建立永远的同在与和好。

所罗门圣殿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帝国攻陷耶路撒冷,毁灭了所罗门圣殿标志着犹大国的沦陷和被掳。这不仅是政治上的失败,也是宗教信仰上的巨大打击。

公元前516年,波斯帝国时期,在巴比伦被掳归回后,以色列人重建圣殿,即第二圣殿。它取代所罗门圣殿,成为犹太人敬拜神和献祭的中心。公元前20年左右,希律大帝(赫尔德)对第二圣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装修,使其成为更加宏伟的建筑,主要功能仍是宗教和祭祀活动。

在犹太战争(公元66-73年)期间,罗马帝国于公元70年攻陷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二圣殿。这是犹太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意味着传统的祭祀和敬拜中心从此消失,促使犹太教从祭祀中心转向会堂和犹太律法的学习,犹太教开始更加注重书籍和教义,而不是依赖圣殿的祭祀。

圣殿被毁象征着神的审判,警示以色列民因背离神而失去了他同在的祝福。然而这也预示了神的救赎计划:在被掳归回后,圣殿虽得重建,但真正的圣殿乃在基督里实现。基督自己成为了“更大的圣殿”,象征着神在人类历史中最终的同在与救赎。

3. 耶稣与新约时期

在公元1世纪,耶稣在犹太地区传讲福音,宣扬天国的临近,进行医治奇迹,并对宗教领袖进行批判。耶稣的事工在犹太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耶稣宣称他的身体是新的圣殿(约2:19),预示着旧有的物质圣殿将被超越。他在圣殿中清除商贩等行为,显示了对圣殿制度的批判,也标志着他对新的敬拜方式的启示。耶稣的身体代表了神的直接同在,预示了敬拜从物质圣殿转向属灵的敬拜。

耶稣在圣殿中清除商贩

约公元30年,耶稣被钉十字架并复活,开创了新的与神相交的方式,标志着旧有宗教体制的结束,并开创了新的信仰道路。

约公元33年的五旬节,圣灵降临在门徒身上,标志着基督教会的成立。教会被视为基督的身体,是神在今世的居所。公元1-4世纪,早期基督徒在家中和秘密场所聚会,并逐渐出现了简单的公共礼拜场所。

早期教会

4. 中世纪教堂建筑

公元5-15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教堂成为基督徒敬拜的场所。教堂建筑逐渐变得雄伟壮丽,哥特式和罗曼式教堂成为主流,反映了基督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教堂不仅是敬拜场所,也是社会活动和文化中心。

教堂建筑的恢宏,象征着教会作为基督身体的荣耀与见证。然而教会的核心并不在于建筑的宏伟,而在于基督徒的信心和见证。教堂建筑提醒信徒,教会是神同在的象征,而信徒的生命应如教堂般成为神的居所。

中世纪教堂

5. 宗教改革与现代教会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促使基督教回归圣经的教义,影响了教堂的形式和功能。改革宗开始重视简朴的敬拜形式,减少了对教堂装饰的依赖。17世纪至今,现代教会建筑风格多样,从传统的教堂建筑到现代简约风格都有出现。

现代教会更加注重功能性和社区性,教会活动扩展到社会服务和社区参与,越来越将重心从建筑转向属灵生活,强调教会不在于物质建筑,而在于信徒的团契与服事。

这种转变反映了对新约教导的回归:教会是“活石”所组成的灵宫(彼前2:5)。真正的教会是由信徒组成的,而非建筑物。现代教会的发展,强调神的国度不仅限于某个地点或建筑,而是遍布全球,由忠心的信徒构成。

现代教会

从公元4世纪开始,犹太教与基督教分离、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后,犹太人开始以会堂作为集会和学习的地方,它们逐渐演变成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中心。现代会堂和教堂在功能上接近,强调社区活动、教育和服务等。会堂的建筑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宗教传统的需求与发展。

6. 从会幕到教会的延续性

从会幕到圣殿、再到教堂和现代教会,在具体形式和结构上有所不同,但都代表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敬拜和神圣的存在。

不过,在某些方面,现代教会更接近会幕的含义,圣殿和教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神当初在山上所指示的样式。

会幕具有移动性和临时性,它是一个移动的圣所,反映了以色列人在旷野中漫游的状态,象征着神与人同在,无论人们身在何处,神都与他们同行。会幕的设计细节和神的指示强调了神的同在和神圣性,同时也是对神与以色列人契约的体现。会幕结构简单、功能明确,以便于神的同在和敬拜的核心要素得以体现。

圣殿则具有固定性和宏伟性,它是固定的建筑物,反映了以色列人定居后的稳定和繁荣。圣殿在设计和建筑上更加复杂,尽管它继续承载了神的同在和敬拜,但其建筑风格和规模有所改变。中世纪的宏伟教堂建筑与圣殿类似。

现代教会不强调特定的建筑模式,更注重灵性的体现而非物理上的象征,它象征着基督的身体和信徒的集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建筑。作为基督教的崇拜场所,教会坚持信徒的团契、敬拜和事工,教会的建筑形式和功能重在实际的崇拜和教导。

现代教会的灵性层面和会幕的流动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会幕的移动性象征着神与人随时同在,现代教会也强调信徒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与神亲密接触。现代教会的设计和功能可以更加注重灵性的核心要素,类似于会幕的简洁和直接。

相反,圣殿和教堂在建筑上更复杂和固定,虽然它们继续承载着神的同在和敬拜的功能,但其形式一定程度上与神最初在山上指示的样式有所不同。圣殿和教堂的建筑风格和复杂性体现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它们在象征意义上继续传达对神的尊崇和敬拜。

家庭教会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家庭教会不具备圣殿或教堂的宏伟建筑,但在属灵含义上与会幕更加相似。家庭教会通常在家庭住宅或小型场所进行,其简朴和灵活的形式使崇拜和团契活动更加贴近生活。家庭教会注重属灵关系,核心在于信徒之间的关系和对神的敬拜,而不是建筑的规模或外观。信徒们在亲密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强调个人和集体的属灵生活。

与会幕相比,家庭都会的移动性和灵活性是相似的。会幕作为移动的敬拜场所,象征着神与以色列人同行;家庭教会的灵活性和简朴性也反映了对神同在的重视,无论是在任何地点,信徒们都可以与神亲密接触。会幕的设计强调了神的同在和敬拜的核心要素;家庭教会也将重点放在信徒的属灵生活和团契上,避免了对物质和建筑的过度依赖。

基督信仰经历了从物质上的宏伟建筑到更加注重灵性和个人关系的演变,家庭教会是这种演变的一部分,强调了属灵生活的核心而非外在形式。简朴的家庭教会形式与早期基督教的家中聚亦有某种相似性,体现了宗教实践中的普遍趋势,也与耶稣强调人心和属灵状态的教导相符。

因为耶稣说:“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4) 真正的敬拜不是外在的仪式和行为,而是内心的真诚和对神的真实关系。他又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5:8) 内心的洁净非常重要,神关注的是人的内心而非仅仅外在行为。

耶稣批评形式主义,指责那些依靠外在形式、缺乏真实属灵内容的敬拜者:“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太15:8-9) 他强调公义和怜悯等内在的属灵品质更加重要:““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太23:23)

二、会幕结构与样式

根据出埃及记中神在山上的指示,会幕的结构和布局十分简洁,但神将会幕设计的详细细节晓谕摩西,不仅体现了它在属灵和象征上的深意,也有助于以色列人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与神的关系。

1. 会幕结构 

会幕由至圣所、圣所和外院组成,其布局和各个物品的设计和用途都体现了与神的关系及以色列人的敬拜方式,具有重要的宗教和象征意义。

会幕结构

1. 约柜

约柜是用皂荚木制成的箱子,外覆金箔,顶盖称为施恩座。

约柜被放置在至圣所内,是会幕中最重要的物品,象征神的同在。约柜中放置两块刻有十诫的石板。

施恩座上面有两个金雕的基路伯,是神与以色列人相会的地方。施恩座被视为神临在的象征,祭司在赎罪日会在这里洒血,求神赦免以色列人的罪。

约柜和施恩座

2. 陈设饼桌

陈设饼桌也由皂荚木制成,外覆金箔,四周有金饰的边框,上面放置十二个饼。

陈设饼桌上放置的陈设饼,代表神的供应和与以色列人的约定。陈设饼每周更换一次,显示出神的供应和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关系。

陈设饼桌

3. 香坛

香坛是用香料熏香的金制小坛,位于圣所内。

香坛上每日焚香,象征祷告和敬拜,表示信徒的祷告如香气般上升到神面前。

金香坛

4. 金灯台

金灯台是由一块金子锻造的灯台,放置于圣所。它有七个分支,每个分支上都点燃灯火。

金灯台用于提供光源,象征神的光明和引导,也即神的话语和启示。

金灯台

5. 铜祭坛

祭坛用铜制成,放置在会幕外院内。

祭坛用于焚烧祭品,尤其是燔祭。它代表神对罪的赎罪和对献祭者的接受。

铜祭坛和铜网

6. 洗濯盆

洗濯盆是一个铜制的大盆,用于洗净祭司的手脚。

祭司在进入圣所之前,需要在洗濯盆中洗净,象征净化和圣洁。它显示了祭司在服侍神前必须保持洁净。

洗濯盆和盆座

7. 会幕的帷幕

会幕的帷幕主要包括罩棚和幔子。外层罩棚由多层材料组成,包括外层的皮毛、内层的细麻布和更内层的紫色、蓝色和红色的细布,每层具有不同的功能,最外层用来保护会幕免受天气影响。会幕中的幔子用于分隔会幕的不同区域,特别是分隔至圣所和圣所,由细麻布制成,并且刺绣有精美的图案。

会幕的帷幕具有象征意义,表示神的神圣性和与人类之间的隔离,体现会幕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会幕3D示意图

8. 外院的屏障

会幕外院周围有一圈的帷幕,用来隔离内外区域。

屏障分隔了会幕外院与外界,强调会幕区域的圣洁性。

2. 幔子

幔子是会幕中一块厚重的布幕,用于分隔圣所与至圣所(出26:31-33)。至圣所是会幕中最神圣的地方,存放着约柜,象征着神的同在。只有大祭司在赎罪日才能进入至圣所,并且必须携带祭牲的血为自己和百姓赎罪。

幔子象征着神的圣洁与人的罪之间的隔离。神是完全圣洁的,而人由于罪的缘故无法直接进入神的面前。幔子的存在提醒以色列人,罪使他们与神隔绝,进入至圣所的途径是有限的,需要祭司作为中介。

但在新约中,这幔子就是基督的身体(来10:19-20)。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时,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太27:51),象征着通过耶稣的牺牲,人类不再被罪隔绝,可以直接进入神的同在。

这也标志着旧约祭祀制度的终结和新约救恩的开启。通过耶稣的死,所有信徒都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神的面前,不再需要祭司作为中介(来4:16)。幔子的撕裂象征着基督为人类打开了一条通往神面前的道路,使得每个信徒都可以在灵里与神相交。

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

3. 施恩座

施恩座是放置在约柜顶上的黄金盖子,约柜内存放着写有十诫的法版、装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芽的杖(来9:4-5)。施恩座两侧有两个金制的基路伯,翅膀遮盖着施恩座。施恩座是神与以色列民相会的地方,每年赎罪日,大祭司会在施恩座上洒血,为百姓的罪赎罪(利16:14-15)。

施恩座象征着神的宝座和他的同在,被视为神在地上的居所,是他与以色列民相遇并宣告赦免的地方。施恩座上的血象征着因信而得的赦免,预表了耶稣基督通过他自己的血为人赎罪。

施恩座象征着神通过血祭遮盖罪恶,赦免百姓的罪。新约中的基督被称为“挽回祭”(罗3:25),这与施恩座的赎罪功能相呼应。耶稣基督的牺牲被视为最终的赎罪祭,使信徒能够与神和好。耶稣基督也被比作施恩座(来9:11-12),他通过自己的血进入至圣所,为信徒成就了永远的赎罪。施恩座象征着基督作为中保,使信徒能够因他的牺牲获得神的恩典与怜悯。

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施恩座”对应的词是“כפורת”(Kapporet),原意是“遮盖”或“赎罪”,直接指约柜上的盖子。这与它的物理功能有关,即覆盖住约柜,尤其是覆盖住里面的十诫石板。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和新约中,“施恩座”对应的词是“ἱλαστήριον”(hilastērion),它含有“挽回祭”或“赎罪之物”的意思,被用来指基督的牺牲(罗3:25),强调基督通过自己的死为人类的罪提供了赦免。

但“施恩座”这一中文译名,带有“恩典的座位”或“恩典的宝座”之意,强调了神通过这个位置施行恩典和赦免,与“遮盖”或“赎罪”的原义有所不同。“遮盖”与“赎罪”强调通过献祭和遮盖罪恶来达到赎罪的功能,在旧约献祭体系中非常重要;中文的“施恩座”强调神施行恩典和赦免,突出神怜悯和恩典的一面,象征神赦免罪过并与人和好。

“施恩座”中的“座”字,让人联想到神坐在上面的形象,与圣经背景和原文含义不完全一致。施恩座并不是一个供神坐下的“座位”,而是约柜上的盖子,其上有两位基路伯,翅膀遮盖着施恩座,这种设计象征着神的同在,并没有明确表示神会“坐”在施恩座上。“施恩座”更准确的象征是神赦免和施恩的地方,而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座位”;它强调神与人相遇的地方,是祭司每年一次为以色列人献上赎罪祭的地点,也是神赐下恩典和怜悯的象征。中文使用“座”字可能试图表达尊贵和权威,但也可能带来误解,让人以为神真的在物理意义上“坐”在施恩座上,而它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地点,预表神与人之间的和解与交往。

4. 约柜

作为会幕中最重要的物品,以色列人竟然把它“玩丢了”,最后不知所终。

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争战时,将约柜作为“吉祥物”,造成约柜被非利士人夺走。虽然约柜后来被送回基列耶琳,但这标志着以色列与神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不仅是以色列在与非利士人作战中失败,更意味着神的保护和祝福似乎在这一时期被撤回。

后来圣殿被毁,导致约柜不知所踪,使约柜的最终命运成为未解之谜。虽然有传说传说认为,约柜可能在圣殿被毁之前被秘密移走,藏在某个隐秘地点,例如耶路撒冷附近的某个洞穴中,或者约柜被带到埃及或其他地方,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确凿证据。

约柜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在会幕中象征神的同在和与约定。失去约柜象征着神的祝福和保护似乎离开了以色列人。这也反映了以色列人在信仰和顺从上的失败,以及神的审判。

但是,约柜物理上被毁或失踪,神的同在和对以色列的应许并没有终结。神的同在超越了约柜本身的物理象征,神的应许和拯救继续存在于他的子民中。约柜的失踪反映了以色列人背离神和违背约的结果,但神的救赎计划继续展开,神继续在以色列人中间工作,通过其他方式显现他的存在和救恩。

约柜的失踪也是对以色列人信仰的考验,促使他们在失去可见的象征之后,更加依赖神的应许和看不见的存在,并重新审视他们与神的关系。失去约柜的时期,正是以色列人悔改、寻求神的时刻。大卫王将约柜从基列耶琳带到耶路撒冷,并为其建造了帐幕,表明神与以色列人的同在得以恢复。

随着新约的出现,信徒开始更多地关注心灵的敬拜,而非依赖物理的圣殿和约柜。耶稣基督的到来改变了对神同在的理解。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他的到来和牺牲完成了对人类的救赎。耶稣被称为“神的同在”或“神的道”(约1:14),表明神的同在从物理的圣殿和约柜转移到了耶稣基督的身上。耶稣基督的到来和圣灵的降临,使得神的同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物理场所或物件,而直接与信徒的生命相连,信徒可以通过与基督的关系来经历神的同在。耶稣的到来也预示了神对人类的新约,并开启了新的敬拜方式:在心灵和诚实中敬拜神。

约柜作为旧约的预表,指向了更大的属灵真理。耶稣基督的救赎工作完成了约柜所代表的一切,包括律法的要求和神的同在。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他实现了旧约中的预表和象征。

5. 会幕门和外院门

会幕、铜祭坛和外院

会幕门和外院门在结构上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会幕本身的门,即会幕的帷幕门,由细麻布制成,装饰有蓝色、紫色和红色的线条,尺寸相对较小。它分隔会幕与外院、圣所与至圣所。

会幕门象征着进入神的圣洁区域,要求更高的敬拜和准备。会幕门的狭小反映了通向神圣之处的门槛较高,表明与神的亲密关系和与神相遇的庄严性。

新约中,耶稣说“我就是门”(约10:9),表示只有通过他,信徒才能进入神的同在。会幕的小门预表了通过耶稣进入神的圣洁区域。会幕门的狭小说明,与神相遇和进入神的圣洁需要特殊的准备和敬畏,预示着耶稣基督作为进入神面前的唯一途径。

外院的大门由蓝色、紫色和红色的细麻布制成,门的尺寸较大。它是以色列人进入会幕外院的唯一通道。

外院大门象征着神对所有愿意来到他面前的人的接纳。外院门的宽广反映了神愿意接纳所有来到他面前的人,表达了神的普世恩典和宽容。外院大门可以被视为信徒进入神面前的起点,表示信徒可以在这个宽阔的空间中开始他们的敬拜和献祭。外院大门的空阔说明,神接纳和宽容所有愿意来到他面前的人,体现了神的普遍恩典。

两重门设计上的对比,既体现了神对敬拜者的要求,也反映了神对所有人的开放性和接纳,使信徒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进入神面前的严肃性与普遍性。

6. 会幕材料

根据神的指示,会幕建造中使用各种材料,如金属、皂荚木、宝石等等,它们既有明确的实际用途,也具有深远的属灵象征意义。

1. 金

会幕的内饰、约柜、施恩座、祭坛等部分,使用金子装饰或铸造。

金象征神的荣耀、尊贵和永恒。金的使用反映了神的神圣性和永恒性。金的纯洁和贵重也象征了神在敬拜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 银

会幕的柱子和一些配件使用银子。

银在圣经中通常象征赎罪和救赎。例如,在以色列民众中,银子用来献祭或作为赎罪的代价。银的使用象征了救赎和神与以色列的契约。

3. 铜

铜用于会幕外院里的铜祭坛、铜盆等。

铜象征审判和神的公义。铜祭坛用于献祭,表明神的公义对罪的审判和对罪的赎罪要求。铜的耐用性和坚硬性也象征了神对罪恶的审判的严厉性。

4. 皂荚木

会幕的结构框架和家具,如约柜、桌子、竖板等,都是用皂荚木制作的。

皂荚木坚固且耐用,象征了神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种木材的使用也表明,神的创造在建筑和敬拜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木材的选择也预示基督的人性和他作为的坚固基础。

5. 宝石

约柜上的施恩座和祭司的胸牌上,都镶嵌了多种宝石,如红宝石、绿宝石、蓝宝石等。

宝石的多样性象征神创造的丰富性和美丽,也反映了神在救赎中的多样恩典。祭司胸牌上的宝石象征以色列的十二支派,表明祭司在神面前代表以色列百姓的角色。宝石的光彩和尊贵象征神对其子民的爱和重视。

6. 细麻布

细麻布是会幕内部幔子和罩棚的主要材料,用于制作幔子和大祭司的圣衣。细麻布质地细腻洁白,象征着圣洁和公义。

在圣经中,白色常象征洁净和神的公义(启19:8)。会幕的细麻布也象征神的圣洁和对敬拜的纯洁要求。

7. 彩色线

蓝色、紫色、朱红色线等彩色线被用于会幕的幔子、罩棚、圣衣及其他装饰物上,特别是至圣所和圣所的装饰。它们通常与细麻线一起捻成布料。

蓝色与天和神的尊贵有关,象征神的超越性和属天的本性,也与神的启示和律法有关(民15:38-39)。

紫色是贵族和王权的颜色,象征君王的权柄和尊贵,暗示着神的王权和荣耀。

朱红色或红色通常与血和救赎有关,象征牺牲和赎罪,预表基督的牺牲、赎罪和宝血(来9:22)。

8. 山羊毛

山羊毛用于制作会幕罩棚的外层,为会幕提供一层保护,起到防风、防雨的作用。

山羊在献祭系统中与赎罪有关。山羊毛象征着赎罪的覆盖,指向基督的救赎工作。

9. 染红的公羊皮

染红的公羊皮是会幕最外层罩棚的材料,用于保护会幕内部的神圣物件。

红色象征血,染红的公羊皮象征着牺牲和赎罪。它预表基督的牺牲,遮盖和保护信徒免受罪的审判。

10. 海狗皮

海狗皮是最外层罩棚的另一种材料,耐用且防水,用于保护会幕不受自然环境的损害。

海狗皮象征着保护和隐蔽。尽管外观朴素,但它在会幕的保护作用中至关重要,象征着神在外表上可能不起眼,却是至高的庇护者。

7. 会幕样式

神对会幕样式和尺寸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用于建造物理结构,还具有深刻的属灵含义。每一个尺寸、每一项设计细节,都预表着神的品格和人类与神之间的关系。

会幕内部分为圣所和至圣所两个部分,至圣所由幔子隔开,是最神圣的地方,只有大祭司可以一年一次进入。会幕的分隔设计象征着人与神之间的圣洁差距,至圣所象征神的临在和圣洁,而圣所则是祭司每日服侍的地方,反映出敬拜的不同层次。

会幕只有一个入口,预表着人只能通过一个途径接近神。这预示着耶稣基督作为唯一的道路和入口(约14:6)。会幕的入口位于东侧,象征着光明和新开始,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

会幕尺寸有严格要求,如总体尺寸为长30肘(约13.5米)、宽10肘(约4.5米)、高10肘(约4.5米)。会幕尺寸显示了神对和谐与秩序的要求,反映出神的本质是井然有序和完美的。数值中的“10”是完整或完美的象征,预示着神的律法和秩序的完备性。神对尺寸的精确要求,表明了敬拜的规范性和神的精确要求,反映了神在细节上的重视,表明神对敬拜的认真和规范。

神多次指示摩西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来建造会幕(出25:40,26:30,27:8),强调了对神指示的严格遵守,表明了顺服和敬拜的重要性。会幕的设计不仅是实际的建筑要求,也是神对以色列人的一种教导,要求在敬拜神时的精确和对神指示的顺从。会幕的结构和样式的每个细节都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预示了神救赎计划的各个方面,反映了神对人类救赎的计划和意图。

同时,会幕的每一细节都反映了神的完美计划和秩序,预表着基督的来临和救赎计划。要求按样式制造表明顺服神的必要性,人不应凭自己想法去敬拜神,而应完全按神的启示行事。

8. 会幕的简洁性

神对会幕设计的详细说明,不仅体现了属灵和象征上的深意,也有助于以色列人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与神的关系。会幕的设计十分简洁,但每一部分都富含意义。

1. 简洁性

会幕的设计十分简洁,但每一部分都被精心设计和布置,反映了神的圣洁与崇高。简洁的设计要求以色列人专注于神的属性而不是物质的奢华,提醒他们敬拜的重点在于神的圣洁和荣耀,而不是外在的奢华。

简洁设计也使得会幕能够在以色列人四十年的旷野旅程中方便拆卸和重建,保持了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2. 象征性

会幕的每个设计都有象征意义。例如,外院的铜制祭坛象征着赎罪的必要性,洗濯盆象征洁净和准备,圣所的陈设饼和金灯台象征神的供应和光明,而至圣所中的施恩座象征神的临在和恩典。

会幕的设计和构造也预表了未来基督的救赎工作。简单的结构和材料使得这些象征意义更加突出,帮助信徒理解和体验神的救赎计划。

3. 神-人距离

会幕的设计强调了神的圣洁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幕分为外院、圣所和至圣所,逐层递进,象征着人类与神的亲近程度。只有祭司才能进入圣所,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至圣所,这种设计强调了神的圣洁和人类需要通过赎罪和洁净才能接近神。

这种结构帮助以色列人理解敬拜的严肃性和对神的尊重,并使他们意识到神的圣洁性需要特殊的敬拜和仪式来表达。

4. 移动性

设计简洁的会幕便于在旷野中移动。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旅程中需要一个可以拆卸和重新搭建的会幕,简洁设计满足了实用性的需求。会幕的材料轻便且易于搬运,确保了其在长期游牧生活中的适应性。

会幕的移动性使以色列人在不断迁移的环境中保持了与神的联系,体现了神与他们同行的承诺。

5. 专注属灵

会幕采用极简设计,主要目的是帮助以色列人专注于属灵的体验,而不是物质的装饰。这种设计提醒人们敬拜神的核心在于心灵的洁净和对神的敬拜,而不是外在的奢华和物质装饰。

简单的设计也避免了因为过度装饰引发的偶像崇拜问题,使以色列人在敬拜时专注于神的真实本质。

三、理解古代的会幕

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建造会幕,距今十分久远,为什么还要学习和理解它?

1. 摩西为何建会幕

说实在的,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山上听取神的晓谕、按神的指示建造会幕,摩西都不是主动的,他是“不得已”的,就像保罗传福音是“不得已”一样。神主动呼召摩西,要求他承担使命。

神为何要建造会幕?

1. 神的同在

会幕是神在以色列人中间居住的象征。通过会幕,神以可见的方式与他的子民同在,表明他是他们的神,他们是他的子民。会幕中的圣所是神的荣耀显现之处,使以色列人能够通过祭司与神相遇。

这种同在体现了神的亲近与保护,尤其是在以色列人游牧在旷野的旅程中,神的同在给予他们安全感和归属感。

2. 神圣与敬拜

会幕是一个神圣的场所,专门用于敬拜和祭祀。它为以色列人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按照神的指示设计的地方来献祭、祈祷和敬拜神。

通过会幕的祭祀系统,以色列人可以赎罪,表达对神的敬拜和忠诚。这也显示出神对敬拜的重视,要求敬拜必须按照他的规范和指示进行。

3. 教导和律法的遵守

神通过详细指示摩西建造会幕的过程,教导以色列人遵守神的律法和指示。这不仅包括会幕的物理建造,还涉及如何正确敬拜、献祭以及保持与神的关系。

会幕的建造和使用是一个教育过程,教导以色列人认识神的圣洁、公义和恩典,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神面前的地位和责任。

4. 团结与身份认同

会幕是以色列民族认同和团结的象征。在旷野中,它作为以色列人的中心,凝聚了十二支派,使他们在旅途中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和敬拜的中心。

通过会幕,以色列人被提醒他们作为神选民的独特身份,及其在世界上的使命和责任。

5. 预表与象征

会幕预表基督和他将来的救赎工作。会幕的设计、功能和祭祀系统都象征着基督的工作,如祭坛预示着基督的牺牲,幔子象征着他的身体,进入至圣所预示着信徒可以通过基督与神直接相交。

会幕中的施恩座被视为神赦罪和施恩的地方,象征着耶稣基督通过他的牺牲,为信徒开辟了一条通往神的道路。

必须指出的是,神并不需要会幕来居住或彰显自己的荣耀,天是他的座位、地是他的脚凳,他并不需要人帮他建造会幕或殿宇。神设立会幕,完全是为了人,为了帮助以色列人认识神,并为他们提供一种有形的方式来体验和理解神的同在。会幕为人提供与神相交的途径,提供了敬拜和与神相交的中心,通过献祭和礼仪,使人可以在一个具体的地方体验神的同在。这种有形的象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神的临在,也教导关于神的圣洁和公义,使人意识到自己的罪性和对赎罪的需要,并理解如何敬拜、如何保持圣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神的律法。

2. 会幕作为预表

对于基督徒来说,古代以色列的会幕可以从多个层面予以理解,尤其是从预表基督、象征神的同在以及反映人类敬拜的结构等关键角度。

1. 会幕作为基督的预表

会幕是明确的预表,指向未来的耶稣基督。新约中,耶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其中“住”的希腊词原意是“搭帐篷”,直接与会幕联系在一起。会幕预示了基督将成为人类与神相遇的地方,正如会幕是以色列人与神同在的象征一样。

会幕中的献祭制度反映了基督为罪献上自己的救赎工作。会幕中的至圣所只有大祭司能一年一次进入,而在耶稣的牺牲后,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开,象征着通往神面前的道路被打开(太27:51)。基督徒相信,耶稣的献祭取代了旧约中的动物献祭,成为唯一的赎罪之道。

2. 会幕象征神的同在

会幕象征着神亲自与以色列民同在的真实表达。它位于以色列营中的中央,表明神在他子民生活中的中心位置。对于基督徒来说,神不仅在过去通过会幕与以色列民同在,现在通过圣灵住在每一个信徒的心中(林前3:16-17)。

以色列十二支派阵营

会幕是可移动的,表明神愿意随着他的子民前行,指引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于基督徒来说,这意味着神的引导和保护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无论他们走到哪里,神的同在都与他们同在。

3. 会幕反映敬拜的结构

会幕的结构非常严格,分为外院、圣所和至圣所,进入不同区域的条件极为严格。这反映了对神敬拜的圣洁性和次序性。对于基督徒来说,这提醒他们敬拜神时需要怀着敬畏和敬重的心态,意识到神的圣洁与荣耀。

会幕的三个部分好像基督徒生活的模型,象征基督徒生活的三个层次:进入外院之前是慕道阶段,外院是初信者的悔改与受洗,圣所象征信徒每日的灵修生活,如祷告和读经,而至圣所则代表与神的深度相交和进入神的同在。

基督徒生活模型

4. 会幕与教会的联系

会幕不仅是基督的预表,也是教会的预表。正如会幕是由许多部分组成一样,教会是由众多信徒组成的灵宫(彼前2:5)。每一位信徒都是神国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基督的身体。

会幕的移动性预示了神的同在不局限于一个地方,而是普世性的。这与基督信仰的普世性一致,教会的本质在于其跨越地域与民族界限,神的同在不再限于某个物理场所,而是通过教会遍布全球。

3. 会幕的终结与更新

耶稣说:拆毁圣殿,他三日内就重建起来(约2:19)。他的话具有深远的属灵含义,深刻表达了他与会幕和圣殿的关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圣殿”,指的是他的身体,即耶稣基督自己。

1. 耶稣是新圣殿的预表

当耶稣说三日内重新建的圣殿,他是在预示他的身体将成为新的圣殿。这意味着,耶稣将通过他的死亡和复活,建立新的与神相交的方式。

基督的身体不仅是神的同在的真实显现,也是新的敬拜和赎罪的中心,取代了旧有的会幕和圣殿。

2. 会幕与圣殿的终结与更新

会幕和圣殿在旧约中象征着神与以色列人的同在和他们与神的关系。会幕是移动的敬拜中心,圣殿是永久的敬拜场所,两者都象征着神的临在和对以色列的选民的约定。

旧约的会幕和圣殿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们并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而是预表了未来的救赎。耶稣通过他的生命、死亡和复活,实现了对旧约圣殿和会幕的终结和更新。他是神与人之间新的居所,表明神的同在不再依赖于物理建筑,而是通过耶稣基督的身体实现。

通过耶稣基督,人们能够直接与神相交,不再需要通过祭祀和礼仪来中介,因为耶稣的牺牲已经完成了赎罪的工作。

3. 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

信徒的身体是圣灵的殿(林前6:19),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是新的圣殿的延续(弗2:19-22)。这表明,信徒集体作为基督的身体,是神在今世的居所。

因此,教会不再是物理上的建筑,而是由信徒组成的属灵体。这个属灵体是神与人之间新约的实现,代表了神的同在和信徒的共同体。这也表明,圣灵在每个基督徒的生活中工作,使他们成为神的居所,神的同在和影响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中。

4. 属灵的敬拜

耶稣的来临,使得敬拜方式从物质的、地点的转向属灵的、心灵的敬拜。这表明,敬拜不再依赖于特定的地点或建筑,而是关注内心与神的真实关系。

会幕和圣殿的设计和功能曾经象征着人与神的接近,但耶稣的牺牲使得这种接近变得更加直接和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