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讨论了些焦虑的三大类来源,本篇继续讨论:什么情境会诱发你的焦虑,让你不能自拔?

1感觉无能为力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将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试被告知,在房间里工作时,隔壁将会传出对人体有害的巨大噪声,如果觉得难以承受,只要按一下墙上的按钮,噪声随时就能停止(按钮其实当然只是实验道具)。第二组的实验条件完全相同,但没有被告知可以按按钮。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被试正常工作,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他们并没有使用那个按钮,工作效率也与平常几无差别;第二组被试在工作中出现了更多失误,不断抱怨身体出了问题,例如头疼、肠胃不舒服等,有些人甚至坚持不下去,早早告假回家。

差异来自哪里?只要你觉得对所处环境有控制力,你就更乐于忍耐、幸福感更强。相反,感觉无能为力的人,就容易诱发脆弱无力感的焦虑感。

2无法忍受变化

人是天生喜欢舒适的,没有人喜欢变化。

心理学家设计了“社会再适应评价”量表,其中包含许多量化变化的项目,例如配偶死亡相当于100分、一张超速罚单相当于11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年之内所得总分超过300分,90%的人会面临身体出问题、甚至住院的风险。很明显,太过频繁、太过强烈的变化容易击垮你,让你的生理和心理濒临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有10%的人能忍受生活中无尽的变化?或许,这正是那些喜欢跳伞的人。

3不安全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很有名,它认为:在满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求之前,人们首先需要满足列较为基本的需求,如食物、栖身之所、安全设施等。所谓安全,就是人们相信自己可以免遭潜在威胁的信念,它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础。

相反,一旦感觉到不安全,焦虑就会出现。公司即将启动的的裁员、漂亮室友对你男朋友也情有所钟、飞驰的汽车刺耳地急刹在你面前……这样的情境都能让你的焦虑汹涌而至。

安全感到底有多重要?发展心理学认为,学会信任人、取得安全感,是生命头两年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安全感的重要性还在于,与确定的坏消息相比,前路未卜、福祸未知、举棋难定的状态更加让人煎熬。

约翰和李梅梅是一对让人艳羡的亲密情侣。他们彼此倾心、从无纷争,堪称完美。

他们之间只有一个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横亘于两人之间,无法逾越,使他们的关系陷入了僵局:两人都是虔诚的教徒,约翰信奉犹太教,而李梅梅信仰基督教。这种差异,使他们无法就未来的孩子养育问题达成一致,导致他们经历了13年分分合合的“恋爱长跑”,但每次分手又都复合了,因为他们坚信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他们的关系之所以陷入僵局,是因为双方都毫无解决的办法。

然而最后,这对情侣却因为一个坏消息而“因祸得福”:约翰被查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这使他无法生育。得知消息后,约翰和李梅梅马上结了婚,从此相伴相依,共同幸福地生活了20多年。

对约翰和李梅梅来说,多发性硬化症和无法生育这样的坏消息加在一起,也好过当初无法决断是否要继续在一起时的进退两难。

安全感其实并不是物理意义的存在,它只是一种内心状态。你可能因为一份人身保险而相信自己拥有绝对的财务安全,最终却发现是一场骗局;你也可能因为坚信伴侣的绝对忠诚而高枕无忧,却在对方离世之后从日记中发现许多婚内的不忠行为。

你的神经系统很“傻”,它无法评头论足你所处的的真实环境,只能响应你感知到的处境。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婚姻、工作、邻里关系并不安全,你就会感受到与其重要性大致匹配的焦虑。相反地,即使你住在切尔诺贝利的下风口,但你不知道核电站的危险,那你就不会有不安全感,也就不会焦虑。

4角色冲突

小洁聪明又勤奋,服务于一所著名的律师事务所,担任助理律师。公司很赚钱,但小洁备受焦虑折磨:离婚大战既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也造就了一群高度脆弱、焦虑不堪的人,他们在律师身上不惜重金,希望律师维护自己的权益。

小洁眼睁睁看着当事人的钱花费在拨打一些不存在的电话、召开一些夸张的会议上,而且动辄就是上千上万元,她为此备受折磨,常常在深更半夜焦虑不堪,一把一把地吃药。小洁感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与为当事人提供精确、专业、道德的服务之间水火不容,她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任何时候,只要处于冲突情境(心理学称之为“角色冲突”),你必然就会感到焦虑。

不过如之前所说,焦虑并不是坏事,它是应对变化的先行“代言人”,一旦你找到解决办法,你就能重归平静。

小洁在忍受了两年的内心紧张和晨起腹痛之后,她在另一家公司找到一份薪水略低的工作。收入虽有些落差,但她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安稳的睡眠,更省下了吃药的费用。

5逃不掉的脆弱

王琼长得很漂亮,但眼神充满警惕,这让她看上去楚楚可怜。在6岁的时候,她不幸被一位名义上提供保护的家族长辈多次猥亵,这种悲惨经历使得她一生都饱受焦虑和幽闭恐怖症的折磨,仿佛施暴者时刻就在左右。

尽管施暴者已经离世多年,且6岁之后王琼再未被人猥亵过,但假若问她“试着想象自己放松的样子,你有什么感觉”,她总是感觉“更加恐惧了”。对王琼来说,焦虑已经成为她自我保护的一种隐形的“保护伞”,这么多年来不再遭受往日之痛,仿佛都得益于焦虑的庇佑!

对于王琼这样的性侵受害者,放松自我就如同展示漏洞。就像旷野中的兔子,即使阳光明媚、微风和煦,视野所及没有天敌,它也无法放松警惕,哪怕是在进食,也要警惕地留意潜在的危险。可以想见,兔子没有可能完全地放松,因为这关乎生死。

王琼的自我觉知能力自然比兔子好得多,她能意识到自己的焦虑虽属我保护,现在效果却适得其反,自己分外紧张,也让自己没法乘飞机、搭电梯。她心中只有逃不掉的脆弱,她需要丢掉内心的“保护伞”。

6追求完美

李尔的父亲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医生,他才华横溢、风趣幽默、举止和善、作风勤勉,在县城里倍受尊敬。但李尔不愿效仿父亲,不想活在父亲的阴影中。他祖父是医生、父亲是医生、叔叔也是医生,他觉得能够独立存在的的唯一途径就是不当医生。

于是,李尔跑去当兵,这与父亲的行业相去甚远,也能抛开父亲足迹的影响。在军旅生涯中,各种压力一直伴随左右,但李尔都奇迹般地一一战胜,这使他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升迁。在李尔的心目中,上将军衔便是一切,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他获得更大满足。

但是一场意外发生了。这只是个很小的判断失误,并没有酿成太大损失,错误也不是李尔直接造成的,但带来的影响无比巨大,足以让他的凌云之志从此沉没:他的地盘上出事,他负有不可推卸的失察之责,这让他觉得自己给上级留下“他不具备足够的领导力,也难以担当重任”的印象。李尔不再白璧无瑕,他永远也不可能像父亲那样完美了。

李尔退役了。部队给予他无上的荣誉和奖励,成就了他傲然于世的光辉岁月,但也留给他持续不断的、惶惶不可终日的焦虑。他开始酗酒,但酒精并不能让他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反而造成妻子N次威胁说要离他而去。李尔的焦虑,来自于不懈努力寻求完美却求之不得。

李尔必须意识到,他的完美主义来自内心深处超越父亲的深深渴望。他的父亲其实早已以他为荣,丝毫不亚于他的妻子、孩子和朋友,但究其实,他们并不会因为他升迁一级就对他刮目相看,他们爱的是他这个人。

李尔的焦虑来源于他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完全来自他自己而非别人。对于李尔来说,也许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这样的自我觉察:提前退役给了他在老父亲生命的最后三年陪伴左右的机会,这比比起衣服上多一道代表升迁的条纹更加重要、更加无价。

7杯弓蛇影

焦虑全都来自于你感知到的威胁,它并不需要真实存在,神经系统的感知其实比事实的作用更大。

4岁的小米,患上了罕见的“排便恐惧”。医生又是拍X光片、又是灌肠,各种“折腾”之后,并没有发现他生理上存在任何障碍。

原来,他最近看了一个恐怖电影,里面的鲨鱼非常可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记得鲨鱼在水中游,而马桶里也有水,他非常害怕这些吃人的猛兽会在他大便时咬他的屁股。

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小米搞懂鲨鱼和马桶在尺寸上的巨大差异,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在豁然开朗的瞬间,他的问题是:“我能去上厕所吗?”

一般情况下,“杯弓蛇影”不可能如此天真可爱。但是,你难道不是常常怀揣着假想的威胁吗?

  • 怎么会胸闷呢,是不是心脏病发作啊,难道是活不成了?

  • 男朋友居然迟到,他多半是心怀鬼胎、另有图谋了!

  • 宝贝上周还动得好好的,这周如此安静,不会是要流产吧?

  • 老板对你完成的工作不置一词,他一定是讨厌你,随时都会炒你鱿鱼!

在所有焦虑萌生之处,假想的怪兽都悄然潜伏。所以,你所以为的一切,你都千万别相信。

8渴求完成

心理学指出,人们总是需要完成“未完成事件”,以求获得心灵的宁静。或者说,如果不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圆满完成,你的内心就永无宁日。

人类总是追求“闭合感”。你想想:你会将床铺整理一半吗?没写完的文章、没画完的画会让你心安理得吗?未完成事件天然具有打破心理平衡、扰乱内心宁静的力量。

但是,有些事情本就不可能圆满完成,你如何能完成它呢?

黛玉40多岁,一年前失去了丈夫。当时,他正在从卡车上卸货,却被一辆从对面飞驰而来的卡车撞翻了。

黛玉从此陷入伤心和绝望,对曾经在意的东西失去了兴趣。她常常焦虑,丈夫的英年早逝让她无法获得圆满的人生。她经常梦见丈夫的车祸,在焦虑洪潮的冲击中醒来,脑中熊熊燃烧着一个问题:临死之前,他受罪没有啊?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她的生命仿佛被钉牢在丈夫生命的最后时刻,这种无谓的探究无法带给她一丝欢愉。

在朋友的帮助下,黛玉决定去收集更多的事故信息。她去查阅事故报告、阅读目击证词和法医报告。最后,她终于发现:卡车结结实实地撞上了她的丈夫,左侧两个轮胎先后从他身上碾压过去。

她终于得到答案:他临死时并没有受罪。她终于可以从纠缠中解脱出来,完成了丈夫最后时刻的“未完成事件”。她的焦虑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9濒临崩溃

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存在一个共性:觉得自己的生活处在崩溃边缘,他面临的境遇、他的亲密关系或他所处其中的冲突已经到了自己不堪重负的境地。

好比说:他本可以很舒坦地背着三个箱子,突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生活另外扔给他两个箱子,如果不想办法扔掉一两个,他势必会连人带箱子一起垮下,让活得安健和从容的所有努力都功亏一篑,让他濒临崩溃。

王尔德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在他的出色努力下,公司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三年时间就成为一台“赚钱机器”。由于这份业绩,他的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

上市公司想留下他,聘请他做区域经理。王尔德顿时觉得“好心没好报”:他竟然需要搬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学习一些全新的技能、待在一个全新的办公室里、管理一批完全陌生的人!虽然区域经理的薪水很好,但王尔德对于这种转变深感遗憾、愤愤不平,他濒临崩溃。

王尔德应该明白,濒临崩溃是一种感知,并不是事实。觉得要学的太多、要改变的太多,这样的认知导致了他的焦虑。如果他认识到,新老板很信任他,还为他履行的新职责制订了相当实际的计划,在他焦虑的背后,不过是担心自己会失败的恐惧感。

有的人因为生一个宝宝而濒临崩溃,有的人却养育一堆孩子而自得其乐。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你崩溃,让你崩溃的是“我受不了了”的感受。

王尔德应该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被收购就是他成功的证明。他不可能忽然就失去了这些能力,变成了失败者。要克服濒临崩溃感的感觉,他只需要记住:“怎样才能吃掉一头大象?一口一口吃!”

“我受不了了”就像一句简单咒语,让你心生崩溃感。你只需要把它改成“我受得了”,意思是“事情很多,但我能搞定”。

10鸟入樊笼

身不由己的感觉,是导致惊恐发作的关键因素。这种感觉越强烈(就像困在电梯里),惊恐也就越严重;受困感不太强烈的情境(如一段“有毒”的关系),通常会激发广义的焦虑症状,如不安、失眠、烦躁等,而不是恐慌发作。

戴晖是一名42岁的卡车司机。他人缘极好、任劳任怨,在工作中获得无数次的晋升和嘉奖,职业生涯毫无瑕疵。

问题在于,戴晖一点儿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27年前,他高中毕业就一头“栽进”了这份工作。当时他18岁,女朋友的父母警告他:不可以因为一次肌肤之亲,就带来一个意外的宝宝。他和女朋友也觉得堕胎不妥,就匆匆忙忙结了婚、当上了父母。戴晖有两个儿子,婚姻也稳定而坚固,然而他却时时觉得:他被禁锢在自己的“私人地狱”里,插翅难飞!

其实,再过几年戴晖就可以选择退休,彻底摆脱他的“樊笼”。然而,他的感知胜过了现实,他如此坚信自己犹如涸辙之鱼,可以退休的现实并不能带给他多少安慰,他显得心灰意冷。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戴晖的平生所愿是进一流餐厅做厨师。他非常喜欢烹饪,相信倘若有机会,他能在烹饪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花些时间精力去烹饪学校参加培训,为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做好准备,是他的不二选择。

其实,戴晖有钱、有人脉,实现自己的梦想实非难事。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戴晖必须将“我是一个受困樊笼的牺牲品”的自贬念头,转换成“只需再稍稍忍受一下,我就能拥抱自己的梦想了”这样的积极期待。

刚开始,旧的“被困”焦虑会被新的“我能否胜任”焦虑所替代,但如果戴晖够勇敢,他就能成为勇于追梦的男人形象。

戴晖最后成为一家餐馆的主人,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人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