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晚,or《财经》记者宋玮,在朋友圈分享了两个她在刚入行时突破采访的有趣故事:

1. 某公司重大人事变动,所有人都不愿意谈。绝望时,打通了一位独董的电话,她说她在公园跑步,只有时间回答我两个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不涉及公司机密,你会诚实回答吗?”她说,“会。”我的第二个问题是:“那你在哪个公园跑步?”最后,顺利在公园找到她。

2. 奉命采访一位脾气不好的老企业家,发短信(那时候还没有微信)自我介绍,并发出采访需求。对方回:“我从来不和我不认识的记者聊天。”于是我又重新发了一条短信说:“我是某某杂志某某,我们在一分钟前已经认识了。”然后…搞定了😝

这两个故事,或许只有事后看来才是有趣的。我看了小晚的故事,在下面留言问她:如果对方压根儿不回,计将安出?小晚答:没办法了…回家撞墙。

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无论工作生活,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但奇怪的是,你会发现有些人好像总是“好命”,什么事都顺风顺水的,而另一些人则总是走背字,似乎喝口凉水都塞牙。

于是乎,马太效应告诉人们:那顺利的,还要让他更好命;那倒霉的,还要让他更悲催。

然而,看过小晚的小故事,你应该明白:所有的好运,只不过是想的办法比别人多。

小时候,邻村有个大婶常常感叹说,我“八字”为什么那么好。因为在她看来,我学习那么好,要什么有什么,简直是上帝对我另眼相待。

即使是我这么好命的,也难免遇到一些艰难的障碍。比如,在顾问工作中,通常客户都是信任我的,但也难免遇到个别奇葩的挑战,像是:你的工作和我无关,你不用访谈我;你不懂我们行业,我不能信任你;我们都是“四大”出来的,你算老几;我不相信咨询,你根本就是忽悠;……

我懒得去描述我“翻越”这些障碍的过程。我只想告诉你一个经典结果:越是挑战我的客户,最后越是会信任和喜欢我,很多人和我成为终生的朋友。

作为弥补,我也像小晚一样讲一段“刚入行”的有趣故事。考入清华攻博之前,我在哈尔滨工大留校任教。按照当时的规矩,我“服务期”不满五年离开,我必须向学校赔偿“培养费”,理由据说国家培养了我而我没干几天就跑了,又据说是我占了一个留校指标却没给学校做贡献。但我打定主意,我既然已经考上清华,我必须“毫发无损”地离开。有老师劝我:前途为重,考上清华多光荣,交点钱就交点钱吧。

我不。我不只是没钱,我更是不肯交钱。我怎么做?我把这件在当时看来几乎无解的事情,分解这两个步骤:一、同意我离开;二、同意我不赔钱。

第一个步骤,我利用校长接待日,直接跑去找校长,说我家在南方,我要回家照顾父母(显然纯属借口),请允许我申请离校。校长听懂了,给我踢皮球说:这样吧,你回头写个报告。他没有想到,我立刻掏出报告,说:报告写好了,请您签字。

第二个步骤,真是非常难,简直无法可想。我只有再去找校长,但是没有时间等待下一次校长接待日了。我打听到校长的家,一早坐在他家门口,等着他出门上班。校长上班路上,我一路“纠缠”校长:学校已经同意我留校,但是家里太穷,实在拿不出钱赔学校,请允许我缓交赔款。校长之前吃过“败仗”,他直接了当说:报告拿来!然后他批示:请人事处放行,并允许其自拟培养费缓交计划。持此尚方宝剑,我向人事处提交“缓交计划”:清华读书期间更穷,不能交赔款;清华毕业后四年内,每年补交若干。人事处没有办法不同意。

我坚信,学校绝不缺我这点钱,这不过是我给校长一个台阶、校长给人事处一个台阶。我离开之后,从此与哈工大再无瓜葛,就算后来多次回校“省亲”,也从来没人向我追讨赔款。——你以为这是不了了之?不然!其实,在缓交计划提交之时,即是“了之”之时。

说实话,那时的我还是一枚小 P 孩,智慧和勇气从何而来,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以我九头牛拉不回的倔强,僵死的体制一定会被我打败。我带着多少年来绝无先例的自豪,走进了“行胜于言”的清华园。

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发现一张“困难曲线”图,它表达的意思很有意思:困难是一种乐趣。只有当你的技能太差,你才会被困难挫败;其他情况下,困难都会让你体会到不同程度的乐趣。——当然,困难太小,你会觉得无聊。

所以,岂止方法总比困难多!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困难,如果你具有享受乐趣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