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列举了一些焦虑的症状和来源。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个体最容易感到焦虑?你可以预见何时何地最容易感到焦虑吗?

其实,焦虑产生于你将事情感知成“危险的”,因此很多时候,你只要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就可能缓解焦虑。你只要想得通、看得透,就明白“即便老板这次没给我涨薪,天也塌不下来”。

甚至更简单:你只需要转移注意力就好。你的注意力投注到哪里,你的精力和情感就跟到哪里。专注于最爱的喜剧,你就会跟着哭、随着笑;纠结于前夫的各种恶心伎俩,你就会换来自己的怒气冲冲、万分沮丧。要想不受制于焦虑,你就得学会从焦虑中转移注意力。

一名患有过桥恐惧症的女性,每次回家都必须绕行,没办法通过让她惊恐的那座桥。

但是,当她从开心的海外度假中归来,老公到机场接她时,她的症状并没有发作。她忙着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地公讲述精彩的欧洲之旅,压根都没有注意到过桥的事儿。

老公没说话,直到顺利过完桥,他才说:“你猜怎么着?你忙着说话,竟然忘记躲到椅子下面了。”她这才意识到,由于注意力都在度假经历上,她没空像平时一样产生灾难性反应去;因为没空,她也就不会感到恐慌,于是开车过桥就和行驶在普通街道上一样平淡无奇了。

恐惧症完全是一种主观存在。因为反复想着可怕的事情、担心灾难真的降临,她才亲自创造了恐惧,否则它根本就不存在;下次过桥时,如果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唱唱歌、回忆愉快的经历、列一列购物清单……这种分心就会使她想恐惧都恐惧不了了。

刺眼的灯光、巨大的噪声、臭豆腐或榴莲的味道……它们会不会让人焦虑或恐惧,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比方跳伞,有人一想到它就会感到恐慌,但也有人完全没事,觉得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跳伞会带来恐慌还是愉悦,其实全凭主观。正所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那么,有没有一些比较共性的因素,能制造人们心中的紊乱,让人焦虑、致人恐慌?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美国人的主要压力来源是:

  1. 金钱,占人群的69%

  2. 工作,占65%

  3. 经济形势,占61%

  4. 家庭责任,占57%

  5. 人际关系,占56%

  6. 家人健康,占52%

  7. 个人健康,占51%

归纳起来,可以将焦虑的来源总结为以下三类。

1 焦虑来源于担心资源不足

担心自己的财务和和经济状况,这十分平常。对于不同的人,金钱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1. 有的人觉得,金钱意味着选择的自由;

  2. 有的人觉得,金钱等同于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

  3.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金钱代表着安全感和安宁感。

缺钱,可能会让所有三种陷入焦虑:

对于“金钱=选择”的人来说   

焦虑来自金钱造成的受困感:没钱就没有选择,你只能窝在家里吃家常饭菜,而不能享受五星大酒店里的自助餐;你只能困在老家小镇,而没办法去欧洲度假。

对于“金钱=成功”的人来说   

焦虑来自缺钱带来的挫败和无能感:同学是个百万富翁,你却混成了“待业青年”,你能体会到一种深深的、无所不在的羞耻感和无价值感。

对于“金钱=安全感”的人来说   

焦虑来自各种灾难性的想法,诸如:钉子扎瘪轮胎,换胎造成迟到,老板生气炒你鱿鱼,失业在家一文不名,老婆吵闹跟你离婚,你贫困潦倒葬身街头。你的神经系统区分不出事实与想象,你所有的妄念都会让你的身体深信“大祸已成、不日将至”。

2 焦虑来源于恐惧未知

焦虑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对未知的恐惧。或者说,焦虑来自人们对生命脆弱本性的觉知。

人的生命充满了各种威胁和意外,从前列腺癌的遗传倾向性,到你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你的猫照只得了可怜的3个赞。明天会怎样,你从来不得而知;面对命运,我们手里只有少得可怜的一丁点儿筹码。

2005年7月1日,李梅梅在上班路上被一个心不在焉的“跟屁虫”的司机追尾了。车被撞得面目全非,她自己也九死一生。人生难免各种不如意,踩上狗屎也只能认了。不久她康复了,回到了正常生活的轨道。

整整七年之后,2012年7月1日,她鬼使神差地再一次遭遇了一模一样的车祸,车又一次面目全非,她再一次九死一生。但这一次,她的内心没有那么坚强了。她接受了好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才能正常开车上下班。

下一个七年之后,2019年7月1日,李梅梅的安排是这样的:一天到晚待在家里,点一份外卖,看一天电影。

3 焦虑来源于拒绝或否定

很多严重的焦虑症患者,都有过自杀未遂的经历,其中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都有曾经被人拒绝、不被人喜欢或者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技不如人。“我这种人不值得被爱”、“没有团队/项目组愿意接收我”之类的自我贬损,是如此具有毁灭性,他们宁愿自己从未到过这个世界。

很多人生活在对被拒绝和被否认的恐惧中,穿什么衣服、跟谁约会……似乎所有的决定都蒙上了这种恐惧的阴影。“别人会如何看我”,是回响在几乎所有社交恐惧症患者心头的共同声音,它仿佛用致命的魔咒让人不敢当众发言。有人甚至说:站在众人面前发言悼念死者,我宁愿躺在棺材里的是我自己。真的,对某些人来说,发表公开演讲比死亡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