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的幼儿园和小学,有一种活动叫Show & Tell,让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发表看法。比如,你问男孩“为什么喜欢那个玩具”,他说出他的理由。

这种貌似游戏的活动,对孩子形成思考习惯很有帮助。可惜,中国流行“听话式教育”。

因此,你要想成为一个能够彻底思考的人,就更加需要平时多多注意。

 

1 模糊不清的情绪中,隐藏着真正的想法

空行

中国人不喜欢动脑子,对于“不太对劲”、“好像不太能理解”的感觉,一般都置之不理。

比如:

  • 在会议上,尽管你对别人的发言“好像不太理解”,也会任他继续说下去;

  • 坐出租车时,计价器上的金额比平时高,尽管你心里有些疑问,却仍然支付了显示的金额;

  • 与同事谈重要的事,就算你发现“这与我想的有点出入”,却无视这种感觉继续谈下去,直到后来发生问题。

更严重的情况也很多。常常,因为别人的过错,你遭受到一定损失,你却说“反正结果并不严重”,连谈都不谈就不了了之。

比如,电信公司网络故障,害你一整天不能上网,也耽误了一整天的工作,你第二天甚至会感谢他们帮你修好,而不是追究损失。

你对这种事明明感到“不太对劲”,但你却说:“让他们向我道歉,就能让网络变好吗?”“对方也不是故意的,唉算了。”

我并不是主张你小题大作,遇到一点事情就向法院起诉,而是提醒你:明明有难以释怀的情绪,却放任不管,这样的做法很不好。

既然心里有些忧烦,为什么不面对这种情绪,问问自己不能接受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电信公司的失误,让你耽误一整天的工作,你是觉得“一天不工作也没关系”吗?如果不是,那就是不太能接受,就表示自己心里明确存在难以释怀的某个东西,或者虽然不太明白、但很在意的事。而在意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

既然是重要的事,就必须了解它的真相。

 

2 心中有疑问,就要正视它

空行

第一步是找出哪里“不太对劲”。因为你虽然虽然不太明白,但心里觉得有点不对劲。

这并不难。难处其实在于,你习惯了把心里的感受放在一边置之不理,任由心里疙疙瘩瘩,日子久了,你就感知不到你心里的“不太对劲”了。

不用担心,稍加练习你就可以增强觉知能力。非常简单: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上的事,一旦心里有了的疑问,就不要轻易放过它,察觉它的存在、并接受这种情绪。然后,尝试对自己“任性”一点。

这里说的“任性”,当然不是指凡事都以情绪为重,而是在积极的层面上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情。

例如,有一天开会,你觉得团队的工作方法有点讨厌。不要压抑这种想法,也不要自我解释“这是因为我不太成熟”,而是姑且接受和认可自己“我觉得讨厌”的心情,这就是在积极的层面的“任性”。

认可自己的情绪之后,你需要明确情绪的本质。

回到上述不能上网的例子。因为网络断线,你一天的工作都无法正常展开,你当然有点不愉快,心里觉得“有点不对劲”。那么,试着问问自己:这种“有点不对劲”的心情,究竟是什么?然后从各种角度思考“不对劲”的本质。

心里不对劲是什么:罪恶感吗?工作延迟产生的焦虑?别人的失误耽误了你的工作,所以你挺生气?……在持续自问的中,你或许就能看清答案了。

假设你觉得“有点不对劲”的本质在于“心情郁闷”,接下来你就追问自己:为什么我有这种感觉?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会感到心情郁闷?

假设你的答案是:因为一天不能工作,之后两三天就得熬夜赶工。工作到太晚,晚上就不能像平常一样好好休息。想明白这一点,你就觉知到:晚上好好休息,对我而非常重要,因为休息就像是在给自己充电。

那么,什么是积极地“任性”?因为你重视的事情中,很可能藏着你个人自豪的优点。

假设你意识到,晚上的轻松时光非常重要。如果你消极地看,你会发现“轻松时光”也不过是“葛优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有一搭没一搭地上网闲聊,你觉得自己真差劲,竟然会重视这么低效的时间。

你不要这么否定自己。只要你觉得重要的事没有违背道德或伦理,无论是否有效率,都坦然承认就可以了。如果不能认同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就没办法注意到真正重要的事。

何况,模糊不清的感觉,并不只限于负面的东西。例如,假设你听了一个演讲,说不清什么原因,只是感觉“很棒”。这时候,你也不妨问问自己:感觉很好的本质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你就能有重要的发现。

总之,不管是负面或正面情绪,你都可以用五个步骤直面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重视的事物。

了解自己重视的事情、觉知“XXX对自己很重要”,就能多了解自己,这对于形成和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必不可少的态度。

 

3不要让心中的感觉溜走

空行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烦恼了一个月,还是不知道对我来说什么事最重要。”或者:“我实在想不出来,麻烦你帮我分析分析。”

其实,在意和重视的事情,与年龄无关,只要平时常常去留意它,自然就会明白的。

发现自己重视的事情,大多数时候,都是从“有点不对劲”、“感觉很棒”、“有点在意”等感觉而来,或许心中尚未化成语言的表达,但可以直面心中的感受。

比如,你小时候整天抱着心爱的玩具不放,老师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你却答不出来,只能傻乎乎地站着。

但是,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上,经过多年的自我觉知练习,你就能成为拥有明确的观点、并能将其传达出去的人。

所以,不要让你心中的感觉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