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全世界的人都喜欢阅读圣经。

——因为圣经很迷⼈,它的故事扣⼈⼼弦,它的劝诫让⼈洁净。

——因为圣经很重要,它讨论⽣命的关键议题:上帝、⽣死、爱、罪以及道德。

——因为圣经很生动,神向人说话,⿎励人、鞭策人、安慰人、引导人、管教人、建造人,给人希望,带人靠近永⽣神。

不过,圣经却是一部难读的书。圣经有接近一半的篇幅讲故事,却不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的通俗小说;圣经的诗歌和散文也并非浅显易懂,其深奥程度比哲学更为艰涩。如果你真想读圣经,就不能满足于容易理解的字面意思,而应该尽量确保对圣经的理解正确⽆误,相信⾃⼰读取到圣经真理,⽽不是自我想象的“独家解读”。

圣经为什么不容易读?

基本的原因是,你与圣经的原始听众(圣经最初是用来听的)之间,存在着⽂化、习俗、语⾔、境遇、时间乃至盟约上的巨⼤差异。这些差异形成⼀道鸿沟,妨碍你完全明白圣经的真正意义。

旧约圣经与你的鸿沟更加宽阔。这不仅是因为,新约信徒是活在新的盟约之中、借着耶稣的复活与神亲近,而旧约信徒活在旧的盟约之中,律法是他们信仰的中心,二者存在盟约上的不同,两个群体的神学情境很不一样;更是因为,旧约经文在时间上距离现今更为久远,在⽂化、习俗、语⾔、情境和时间相差甚大,这强烈阻碍着你的的理解。

例如:

“不可叫你的牲畜与异类配合;不可用两样搀杂的种种你的地,也不可用两样搀杂的料作衣服穿在身上。”(利未记 19:19)

不能穿两种材料掺杂的⾐服,为什么?基督徒必须穿100%纯棉、不可以穿毛麻混纺的衣服吗?

又如:

基甸对神说:“你若果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若单是羊毛上有露水,别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你必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次日早晨,基甸起来,见果然是这样;将羊毛挤一挤,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露水来。基甸又对神说:“求你不要向我发怒,我再说这一次: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这夜神也如此行:独羊毛上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士师记 6:36-40)

像基甸这样,把⽺⽑放在⽲场上来确认神的⼼意,这是不是试探神?今天你也可以放⽺⽑来寻求神的旨意么?

其实新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例如: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马太福音 14:29-31)

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像彼得一样,学耶稣⾏⾛在⽔⾯上,以体现自己对基督的顺服?如果不是,这经⽂到底是何含义?如何正确理解它的意义?

今天的圣经读者,应当如何跨越自己与和圣经⽂本之间的巨大鸿沟?

许多⼈凭直觉或感觉读经,只要经⽂似乎可以直接解释,他们就按字面去理解。如果文字看不大懂,他们就“灵意解经”,忽略上下⽂、无视经⽂本义,凭着猜测或想象将经⽂进行寓⾔化解释。或者,既然看不大懂,那就直接跳过,看下⼀节经文好了。

你肯定知道,这些方法都不太妥当,无法帮助你真正理解圣经。就像“小马过河”,凭直觉踏入深水、鲁莽地纵身一跃或者干巴巴望河水而生畏,都不可能让你安全有效地跨越鸿沟。

你需要一种合理而可靠的恰当方法,既能读出圣经文本的本义,又同时能跨越鸿沟应用到你今天的处境。唯其如此,你才能面对任何经文都心中不慌,并能对整部圣经保持前后⼀致的理解。你不可像某些人一样,需要时就四处乱找合用经句,把它当作“鸡汤”来应对生活中的危机;也不像读从前上学时一样,只为应付考试,每天人云亦云就心安理得,以为属灵生命自然而然就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