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说到,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的5种方法。本篇更进一步:如何让思考更有深度。

首先希望你理解:顺着一个视角去“钻牛角尖”,是不会产生真正的深度的;思考深度的基础,是以多个角度获取信息、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的水平思考为基础的。只有这样,你才不容易固守自己自以为是的观点。

怎样让思考更有深度?介绍4种技巧。

[空行]

1站在不可忽视者的角度来思考

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感受他人的心情、感悟他人的想法,自然对思考很有帮助。

这个他人是谁?不可忽视的人。

不可忽视的人,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人。他应该是与想要仔细思考的信息(如他人的意见、企划、提案、报告等)有利益关系的“不可忽视者”。让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上场,容易“你好我好大家好”““怎样都可以”这种垃圾的观点。

操作步骤如下。

① 决定想成为的人

“不可忽视者”的人选如下:

  • 待思考信息内容与其未来、生活、工作等有关联的人。

  • 认为会使生活变得更美好、对信息内容抱有期待的人。

  • 与该信息内容有直接关系的人。

在你想变为他人进行思考时,首先依照上述3个类别,建立一份不可忽视者候选人名单。

想成为的对象可以是虚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中的某个人。比如,如果你思考工作,老板和竞争对手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你思考生活,家人和朋友是不可忽视的。

可以可以从不可忽视者候选人名单中,选出不同立场的两个人。一个人太少,三个以上又太多。重点是塑造出有真实感的形象,令人觉得确有其人是十分重要的。

② 思考:那个人最想得到什么?

确定人选之后,就要思考:那个人最想得到什么?

如果看得出别人最想得到的东西,也就能看见那个人真正的观点;能看见别人真正的观点,也就有机会强化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自己思考得更加深远。

比如,你想的那个人,做事喜欢立即看到成果,并认为英语是提高工作效率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么,他最想要的是什么?他认为,想要提升工作能力,一定要掌握英语。也就是说,他最终想要的不只是英语变好,而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③ 回到自己的观点

让不同于自己的观点登场后,再回到自己的观点,重新思考自己观点的根据是什么,从而形成更有深度的观点。

比如,不可忽视者认为“一定要掌握英语”,你之前并不太赞成。这时候你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

[空行]

2用崭新的观点,获得不同角度的看法

崭新的观点,往往来自外部人员。在你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者看来也许截然不同。

比如,如果请讽刺漫画家把你想仔细思考的信息画成漫画,会出现什么画面。

讽刺漫画家以漫画讽刺为工作,不会抱有一般人所持有的“还可以”的态度。为了有效且适当地讽刺一件事,他必须对“这件事”有全面的理解。他必须将一般人看来正确、美丽的事物,用讽刺的眼光重新解读。

看一看自己的观点,有没有可以讽刺的地方、有没有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并将它重新解读,这就是“讽刺漫画家的观点”。

比如,假设你的观点是公司应该雇佣更多女性,以便女性即使因生儿育女而暂时离开公司,也容易继续回来工作。如果请讽刺漫画家用一张画来表达这种想法,会有什么结果?

讽刺漫画家可能会这样描绘:女员工正在忙工作,这时小孩在托儿所发烧了,所以必须自己去接他。但是工作还没有结束,急得手忙脚乱。女员工在心里碎碎念“如果老公能帮忙带孩子就好了”,也许还带着叹息声……不要忘记漫画家是你自己,你只要大略、简单线条的草图就足够了。

画好之后再回到自己的立场。你最初的想法或许有所不同,因为女员工或许需要的不是工作或托儿所,而是丈夫能更多地帮忙带孩子的社会。”

除了漫画家,你能够“请”到的人或许还有人类学家,也就是想象一下:如果让人类学者来研究你想仔细思考的信息内容,他会如何判断。

你或许说,你不懂人类学。你其实并不真的需要掌握人类学知识,只要模仿人类学家去想象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试想一下:如果从人类、文化或民族等宏观角度来解读,会怎么看。

采用像人类学家的观点,你就脱离了现在的时代、现在的场所、现在所处的状况等背景,用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说:

 

  • 如果将信息内容,从100年后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这种视角来解读,会怎么样?

  • 该信息内容,在其他国家也能成为重要议题吗?

  • 该信息中,有成为大前提的文化背景吗?

用这些问题作为根据,再去看你想要深度思考的事情,你或许就会觉得你这不是什么新奇的事,而是人类本来就需要的环境。

[空行]

3一人辩证法

简单说,辩证法的逻辑就是“正反合”:

  1. 有想法A

  2. 拿出想法非 A,与A对抗

  3. 产生新想法B

也就是说,通过让某个想法与相反想法对抗,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产出更好的想法。

辩证法通常需要两个人。当你一个人思考时,可以一人分饰两角,也就是“一人辩证法”。

 

  1. 确定自己的立场。比如,选择“赞成此方案”。

  2. 写下相反的立场,“反对此方案”。

  3. 列出反对此方案的理由。先尽管多写,然后删除那些看似理由不充分的条目。

  4. 检验清单里剩下的反驳是否正当。

  5. 将认为合理的反映在自己的想法中。

你可以试着想象拥有反方观点的是另一个人,你是A,他是“非A”。想象“非A”的性格,比如:我如果是非A这种性格,会拿出什么样的根据来反对?

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任何想法都要反驳。你要像“杠精”一样,什么观点都站在反面立场反驳。把这些内容全部列出来,写成“反驳清单”。

然后,再将“反驳清单”的内容,按照是否有合理的根据来区分。如果想不到有力的根据,就把它划掉,从清单中删除;如果认为是有根据的(包括似乎有根据的),就把反驳留在清单里。这样,你就得到一个有根据的反驳清单。

再然后,你需要逐一检验清单上留下的条目是否正确。这里面的关键是,它是事实还是观点。事实当然是正确的;如果是观点,那么: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这个根据是否站得住脚?

这样,你就得到思考后的反驳清单。

这时候,你就可以用反驳来深化你的自我观点了。如何深化?让A和非A进行对话辩论。比如:

 

A:只靠听,也能增强英语能力。

非A:大部分专家认为,学语言时听力虽然很重要,但表达也同样重要。

A:可是为什么锻炼听力的音频产品为什么很畅销?

非A:数据或许能表明,并没有那么畅销。

A:那么,既然听力产品比较容易说服消费者,应该先开发听力产品,再增添表达的内容,这样会更畅销吧。

从这样的虚拟对话中,你能得到之前没有想到的灵感,并将其反映到自己的想法中。如果有不太确定的条目,可以先保留。

通过这样的“一人辩证法”,能够深化你的思考,得出更有见地的观点。

“一人辩证法”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因素需要斟酌。比如,要想正反方辩证,需要根据来支持,而数据是最好的根据,但是数据是可以相信的吗?有几点可以加强你的判断:

 

  • 数据是可信的机构发布的吗?

  • 数据是用可信的方法取得的数据吗?

  • 数据是最新的吗?

  • 有不同机构发布类似的数据吗?

  • 数据的采集样本足够多、足够有代表性吗?[尤其针对以百分比来显示结论的数据,你一定要仔细辨别数据样本。]

一人辩证法还可以用于这样的场景:

1. 开放式问题,即答案无数的问题

对于开放式问题时,“一人辩证法”的顺序可以有所改变,可以更加“杠精”:只要是A的话,非A就要统统反对。

  1. 明确自己的立场(即A的立场)。

  2. 非A上场,反驳A。

  3. 检验非A反驳的合理性。

  4. 如果非A的根据合理,就将它反应在自己的想法中。

例如,问题是:我们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工作更有效率?

 

你的观点是:首先客观地判断哪些是徒劳无用的工作,再检讨提高效率的对策。

非A:“反对‘先客观地判断哪些是徒劳无用的工作,再检讨提高效率的对策’的观点。

A:你反对我的根据在哪里?

接着,思考非 A 君的根据。

非A:这个观点并没有充分解答如何使我们部门的工作更有效率这一问题。

非A:不论提出什么样的提高效率的对策,只要部门内部的人不能接受,就无法实现。

A:你的根据是什么?

非A:没有获得部门内的同意就开展的提高效率对策,几乎没有成功有先例。

A:(承认非A的根据合理,修正自己的观点)确立提高效率对策这一目标后,我们开会听听大家的意见吧。但是,这么一来,大家若是畅所欲言,恐怕很难把内容统合起来。

非A:作为管理层,开诚布公地对大家说“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不是比开会更重要吗?

“辩论”到这里,你会发现:最初在你的想法里,并没有考虑到下属的情绪,只当他们是执行提高效率对策的部门。

2. 思考突发状况,即如何判断意外状况

意外状况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要决定“是”或“否”,一类是已经决定方向。

对于决定“是”或“否”,你可以用“是否轴”作为基础来思考。

比如,你突然接到猎头的电话,得到一个意外的工作机会。沟通之后,发现条件还不坏,放下电话研究了一翻提出邀请的公司,也找不到什么缺点。这时,你便形成“这个跳槽邀请也许可以答应”的思考中心。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思考,你就比较容易做出判断。如果不先决定一个大方向,会茫然不知所从。

另一种情况是大方向一开始就很明确的意外状况。

例如,你突然得到通知,下个月开始你的上司会变成德国人。“为什么偏偏是我的上司变成德国人,这怎么办?”你必须开始思考,该怎么应对这个意外状况。

第一步你要做的,是了解“德国新上司到来,具体意味着什么”。比如:这位要成为我上司的德国人,他是个啥样的人,他会讲中文吗,他对我的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工作内容会不会变……

假设你将大方向确定为:“绝对不从公司离职”。那么好,不论德国人上司来不来、降不降薪水,你都决定一直在现在的公司工作。于是,你的重点就变成:你能不能达成原有的目标。

[空行]

4单人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就是:以解决问题、想出新创意为目的,每个人不受限制地抛出意见。

单人头脑风暴就是:不论拿出创意的人还是聆听的人,都是你自己。总之,想到什么点子就尽量列出来。

假设,你有一位重要客户从国外来,上司让你负责接待。你已经帮客户订好酒店,一切准备就绪。

但是,天气预报说那天傍晚会有台风登陆。你问客人要不要延期,对方说还是维持原计划。机场离酒店有一段距离,开车要花60分钟,而根据经验,台风时地铁几乎瘫痪、出租车也叫不到。但是你又不会开车,没办法自己开车去接他。你应该怎么办呢?

你的大方向只有一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要把客户在指定时间接送到酒店。然后,你开始头脑风暴:“和客户在大风雨中,一起步行到目的地”“台风登陆前的时段,也许可以订到出租车”“请朋友开车”“祈祷台风不要来”等等。

这里最重要的是:用“自己”之外的观点来思考。比如如果你是部门负责人、如果是你的同窗好友,他会想出什么点子呢?用这种方式,设定具体的“熟人”,会比较容易想出其他方法。你最好少想平时身边的熟人,因为他们观点与你接近,而应该多想这样的人:

 

  • 平常意见相左的人

  • 你觉得绝对谈不来的人

  • 上司、尊敬的人、独特的朋友

  • 小孩

  • 外国朋友

通过这些平常想不到的“熟人”想出各种想法之后,再用排除法将选项的范围缩小。选项范围缩小后,就能建立容易到达最后选择的状况。

缩小选项范围时,应该重点注意平常觉得不可能就丢开的想法。看上去觉得没用的想法,说不定稍微修正一下,就能成为完美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对策。

经过这样的思考,你就能想到解决方案:

“如果想在6点半到达酒店,就必须在5点左右叫出租车。但是5点过后就是交通高峰,无法确定是否叫得到出租车。那么,提前到4点多呢?就算早30分钟到酒店,客户和酒店都不会感到不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