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通过三个步骤、两个案例,讨论了如何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追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你一定会遇到一个严重问题:如何避免错误。因为解决问题包括寻找最合理的见解,而错误的见解将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或者说,你的主要任务是评价你的论证,确保没有错误。

你需要避免两大类的错误:第一类错误影响论证的真实性;第二类错误影响论证的有效性。优秀的论证,应该是既真实又有效的。

空行

通过检验陈述中前提和结论的准确性,可以发现影响其真实性的错误。它包括以下七种:

一、“不是/就是”思维

在现实情境中,通常不只有两种选择,但你却相信只存在两种选择。

例如,世界是怎么来的?《圣经》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进化论认为是进化而来的,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不是神创论、就是进化论,只有一种观点是对的。然而存在第三种可能性:创造万物的上帝,按照进化论的原则来创造万物。

“不是/就是”思维很容易发生,因为你往往最关注最明显、最清晰的观点,而忽略那些细微的观点。克服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决策前有意识地寻找所有可能的观点,并自问:“为什么不是这个观点正确就是那个观点正确?为什么不是两者都正确或都错误?”

二、回避争议

回避争议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故意攻击持有不同观点的对方,希望争议本身被忽略。

例如,律师在法庭上没有证据进行辩护,便诋毁对方。或者,议员提出税改方案,反对者不是讨论方案本身,而是指责提案议员迎合选民。

回避争议或许不是有意欺骗,它可能因为不经意的误解、因为下意识地转向不相关的事情而产生。不管有意无意,它始终都是错误。要想检验你的推理,你需要仔细观察每个争议,问问自己:解决方法是不是真的有用,如果没用,设法使其有用。

三、过度泛化

过度泛化是指,接受了一个有效的观点,就将其扩展到合理的范围之外。例如:

  • 堕胎的女性贫穷且未婚。

  • 政治家都是腐败的。

  • 保守的教徒都是不宽容的。

  • 男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上观点在某些时候都可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所有情况,这就使得它们过度泛化。

即使你的过度泛化并没有呈现最极端的状态(如刻板印象),你也不能忽视对这些问题的纠正。要避免过度泛化,你需要警惕是否陈述或暗含了“全”或“无”的观点。尽管某些情况下“全”或“无”是有道理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要纠正过度泛化,你需要确定泛化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然后相应地修改你的观点。

比如,你可以考虑这些可能性:

四、过度简化

为了便于理解、或更加清晰地传递观点,你可以将复杂的现实进行简化,这本身并没错。

但简化过度,就会成为问题。因为简化并没有让复杂的事物变清晰,而是歪曲了事实。

过分简化在因果推理中经常出现,例如:

  • 导致香港年轻人不满意的原因是住房问题。

  • 美国纳粹党对国家的思想生活能产生有益的影响,因为它提醒人们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

  • 重新公开执行死刑、并在电视的黄金时段播出,将使犯罪率降低,社会也会变得不那么野蛮、而更加文明。

这些陈述包含了真实的成分,但是没有公正、准确地表达现实。它们集中关注某个原因或结果,将它作为唯一的的原因或结果,而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可能性。

要避免过度简化,请自问你的陈述是否忽视了重要的方面,并采取最好地反映了现实、而不是曲解现实的方式。

五、双重标准

运用双重标准是指,基于不同的行为者或观点持有者,而对同一个行为或观点做出不同判断。

例如,如果政府的援助资金落到你不认识或不同情的人手中,你就抨击政府把援助计划当作福利施舍;如果援助资金落到你朋友的手中,你就会支持政府把援助计划当作必要的补贴。类似地,你把美国攻击伊拉克当作“赤裸裸的侵略”来谴责,而把中国军队打击越南当作“保卫边境”来支持。

请注意,双重标准与根据环境对事件进行合理判断不是一个意思。如果你发现对某个特定事件的判断与同类型的其他事件不同,你需要仔细审视当时的环境;如果环境要求给出不同的判断,你不必担心使用双重标准。

然而,如果环境不要求给出不同的标准,即你的推理偏向了某一方,你就犯了错,应该更正你的判断,让其变得公平。

六、转移证明责任

转移证明责任是指,你做出一个判断之后,要求对方证明你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不合理的要求。做出判断的人有责任支持自己的观点,尽管对方可能接受挑战来证明你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他并没有义务这么做。

例如,你对朋友说“上次选举中存在广泛的选民欺骗”,你朋友不同意你的看法,你回应道:“除非你能证明我说的是错的,否则我有理由相信我是对的。”你提出有关选民欺骗的判断之后,你有义务支持自己的观点。

为了克服转移证明责任的错误,你需要找出所有得不到支持的判断,为它们寻找充分的证据。如果你发现你不能支持这个判断,那就收回你的观点。

七、非理性诉求

非理性诉求就是将你的观点建立在非理性的诉求之上。最常见的形式如:

  • 一般惯例,“每个人都这样”

  • 诉诸传统,“我们不能改变长久以来建立的习俗”

  • 诉诸恐惧,“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

  • 诉诸适度,“我们不要侵犯任何人”

  • 诉诸权威,“我们不应该质疑专家”

维护一般惯例或传统、警惕危险、推崇适度原则以及支持专家的观点,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但当这些诉求被用来替代仔细的推理、其目标是听众的情感而不是心智时,就是使用了非理性诉求。要克服非理性诉求,你需要重新将你的论证聚焦于自己观点的特定价值上。

空行

影响有效性的错误,不会在任何单独的前提或结论中出现,它们在通过前提获得结论的推理中出现。

因此,确定一个论证有效还是无效,你必须检查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决定有效性的逻辑原则是形式逻辑,不符合论证形式的论证必然得出不合理的结论,也就是无法从前提逻辑推导出的结论。

例如,这是一个合理结论:

任何缩短人们注意长度的事物都会阻碍人们集中注意力。电视广告缩短人们的注意长度。因此,电视广告会阻碍人们集中注意力。

这个结论是合理的,因为如果任何缩短人们注意长度的事物都会阻碍人们集中注意力,且如果电视广告确实缩短了人们的注意长度,那么它们一定会妨碍人们集中注意力。广告归根结底是一种事物,因此它们符合第一个前提中“任何事物”的定义。

检验推理有效性时,请记住你不是在检验前提或结论的正确性,那是另一个问题。因此,即便是荒唐的论证,在技术上仍可以是有效的。例如:

任何使人们消化不良的事物都会阻碍人们集中注意力。电视广告使人们消化不良。因此,电视广告会阻碍人们集中注意力。

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结论:

所有选修明显超过他们能力的课程的人一定会不及格。小明选修了能力范围内的一门课。因此,小明一定会及格。

即使所有选修了明显超过它们能力的课程的人一定会不及格,也不能消除其他原因造成不及格的可能性,这些原因适用于有能力的人,也适用于没能力的人。换言之,第一个前提并不意味着只有能力不够才会不及格。小明可能特别有能力,但由于缺课并且没有提交必要的作业,他还是没能及格。

不合理的结论主要出现在假设(如果,那么)推理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假设推理都是错误的。这是一个有效假设论证的示例:

如果有人在犯罪中使用枪支,那么他应该被加以重刑。李刚在犯罪中使用了枪支。因此,李刚应该被加以重刑。

第一个前提指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加以重刑。第二个前提提出符合这些条件的案例。该案例应加以重刑的结论,因此也是合理的。

与之相对,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结论:

如果有人在犯罪中使用枪支,那么他应该被加以重刑。李刚因犯罪被判加以重刑。因此,李刚在犯罪中使用了枪支。

第一个前提指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加以重刑。它并没有排除其他加以重刑的可能性。因此,你不能得知李刚被加以重刑是因为使用枪支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假设论证中的不合理结论,偶尔也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条件颠倒。下例就是这种形式:

如果恢复死刑,那么犯罪率会下降。因此,如果犯罪率降低了,死刑也将恢复。

这里的错误在于对不一定可逆的事物进行了颠倒。第一个前提明确指出恢复死刑和犯罪率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颠倒这种关系会使结果变成原因,原因变成结果。这样的颠倒不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