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矛盾场景:一方面,网友在吐槽现实的艰难,工作难找、房价高涨、社会不公;另一方面,看到某些“中国自古最牛逼”的短视频时,又会热泪盈眶、激情留言:“此生不悔入华夏!”
这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心理,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种矛盾的背后,其实并不是“矫情”或者“装假”,而是有非常深刻的人类心理机制和社会背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完全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压迫环境下,仍然可以对国家满怀热爱。

01|爱国主义的生物本能:归属感比吃饭还重要
人类从来不是独行侠,而是极其依赖群体的“社会性动物”。
在远古时期,落单的个体很难活得下去,无论是野兽、天灾还是疾病,样样都能致命,只有抱团才能生存。因此,“群体归属感”成了写进我们基因的本能。心理学研究指出:人对归属的渴望,就像对食物和水的渴望一样强烈,如果缺失归属感,就会引发饥饿般的痛苦,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到了现代社会,“部落”变成了国家、民族等想象共同体,国家和民族也就成了我们获取这种归属感的重要载体。无论你生活多苦多糟,至少你“属于一个更大的我们”,归属感能让你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心理慰藉。这种感觉,能在精神上提供一种“我不是一个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所以,即使国家对你不公、生活拮据,你依然可能热爱它——因为那是你唯一知道的“部落”。
02|自尊的投射:国家强,我也强
当你听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影响世界”、“我们的科技遥遥领先全球”这类叙述时,尽管它们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你还是会感到莫名的骄傲和自豪?
社会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反射性荣耀(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 BIRG)”,意思是说:当你将自己与某个群体强烈绑定时,你认同的群体很强大,你会自动把群体的荣光投射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也很厉害。
“社会认同理论”更进一步指出:人的自尊心不仅来自个人成功,也来自所归属的群体地位。
所以,即便你生活中整天996、为房贷焦头烂额,一看到“国家强大”这样的叙事,你会瞬间获得一种“我是强者群体的一部分”的满足感。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替代性自尊”:当我自己实现不了什么,就通过“我们”来找到价值感。你越没办法改变现实,就越可能依赖这种替代感来撑住自尊。
03|集体情绪:一场全民仪式,能麻醉多少现实?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看一部爱国电影,听一首红色歌曲,或在国庆烟花下呐喊“我爱你,中国”时,突然热泪盈眶?
这不是偶然,而是“群体情绪放大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你身边的人都在表达某种情绪(比如自豪、愤怒、悲伤),你很容易被“情绪感染”,进而放大自己的感受。这种共情效应,在大型集体活动中尤其明显。
而在苦难环境中,这种情绪会更加浓烈。因为生活太难了,情感的慰藉比真相更重要。当一个人生活艰难时,他更容易感到无助。此时,“我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就成了一种心理避风港,让人有地方“情绪寄托”。
而且,国家和媒体也会有意地通过节日、教育、电影、新闻等,不断强化这种群体情感。比如播放爱国电影、强调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设置升旗仪式等,这些都在不断放大人们的集体自豪感。
这种“共鸣”,往往在苦难中比在富足时更强烈——因为人们更需要“希望”和“意义”。
04|文化叙事:你以为是你在爱国,其实是你被教育得很好
从小学课本到主旋律电影,从纪录片到社交媒体短视频,“我们有四大发明”之类的叙事一遍遍灌输民族自豪感,构建集体身份。
这种文化叙事是国家“软控制”的方式之一。你觉得你是在自发热爱,其实是从小被“建构”了这样的认知框架。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文化社会学的基本认知。正如社会学尖锐指出的:教育的作用之一,是让社会不公看起来“理所当然”。同样,教育也能让集体主义情感深植人心,让你在压迫中依然感到“我们是伟大的”。
例如,有一个短视频,内容很简单:“中国人用筷子是智慧的象征,其实刀叉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这类短视频的杀伤力在哪里?它很聪明地:
- 把个体情绪连接到集体归属;
- 用简单的信息(筷子)包装民族文化优越感;
- 传达“我们一直很厉害”的自我肯定。
在现代社会中,碎片化的信息就是这样一针一针地打在我们渴望归属和价值的神经上。它不是强行洗脑,而是精准共情,潜移默化地将你教育得很好。
05|“敌人”越强大,我们越团结
外部威胁,往往是最有效的民族凝聚剂。
当国家面临战争、制裁或文化冲击时,政权往往会强化“我们”和“他们”的对立,激发“我们必须团结”的集体情绪,而且人的心理本能就会自动启动“我们 vs 他们”的对立机制。在这种框架下,人们会更愿意忽视内部的问题,把国家的不公归因于“外部敌人”:“我们之所以过得苦,是因为外国不让我们好过。”
这种对立感一旦形成,就能把内部的压力转移给“外部敌人”。所以“不是国家压榨我,而是敌人在打压我们,国家也没办法!”
为什么在中国、印度这种集体主义国家里,爱国情感格外深厚?因为在这些文化中,个人价值往往是通过“我为集体做了什么”来体现的。
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即便生活再困难,个体仍然愿意继续相信、继续忍耐,“为了集体更高的利益”。爱国主义成了一种心理调和剂。
06|心理自救机制:我必须相信我爱它,否则我太痛苦了
很多人的内心,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十分爱国,一方面又对现实不满。
这时候,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就派上用场了:为了让自己好受点,人会主动调和这种冲突。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当我们的信念和现实发生冲突时(比如“我爱国”vs“国家压榨我”),我们会试图调整认知,缓解内心的不适。
于是,你可能会告诉自己:“国家只是暂时困难”;“虽然现在苦,但我们古代很强大”;“国家虽然有问题,但那是因为外国打压我们”……这些都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因为直接承认“我所热爱的东西在伤害我”太痛苦了。这些“解释”显然并不客观,但它们能缓解你的心理冲突,让你继续保留“我爱国”的信念,而不至于彻底崩塌。
是的,你宁愿相信“他是为了我好”。
结语:理解不是为了否定,而是看清
当然,我们不是要为一切现实问题“找借口”,但理解人们为何在困境中仍然表现出爱国情绪,本身就是一种洞察社会心理的成熟。
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不只是感情用事,更是人类本能、社会机制与文化力量的综合结果。
它可以成为动员力量,也可能被滥用;它可以是一种信念,也可以是一种逃避。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而不是轻易地批评别人“愚蠢”、“被洗脑”。毕竟,理解这些情绪的来源,是我们面对当下复杂社会情感的第一步。真正的独立思考,不是嘲笑爱国者,而是认识到:人在苦难中需要某种东西来坚持下去,而爱国情绪,正是这种“精神粥”。
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既保持清醒,也懂得共情。
觉得本文有帮助?欢迎转发、留言,让思考有力量💡
你怎么看待“压迫下的爱国情感”?我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