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以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灯塔而闻名,但近年来民主灯塔基本已经熄灭。持续多年的社会与政治动荡表明,美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种族问题和身份政治已经成为社会撕裂的根源。从某种意义上,美国与中国从不同的发展方向,来到了类似的局面和处境,好像在比赛谁堕落得更快。

本文从从美国历史上的种族主义开始,讨论今天的身份政治乱象,以及这种剧烈转变背后的文化和思想根源,分析其如何导致美国社会分裂与衰落。

全文目录

一、种族主义的历史背景与合理性
  1.1 前美国时代:印第安人问题
  1.2 奴隶制与种族问题的历史背景
二、利用种族问题实施身份政治
  2.1 种族问题恶化了吗?
  2.2 共产主义者的政治操弄
  2.3 身份政治:皇帝的新面具
三、费边主义策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渗透
  3.1 费边主义深刻影响美国
  3.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渗透
  3.3 马克思主义全面重塑美国
四、美国的文化自杀
  4.1 政治正确的语言污染
  4.2 美国正面临一场文化自杀
五、结语:美国的未来

四、美国的文化自杀

4.1 政治正确的语言污染

A. 政治正确的话语霸权

美国从反种族歧视运动,到政治正确的身份政治,在很多方面形成了新的话语霸权,相关的思维和语言在社会文化中获得了强大的支配地位,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1. 政治正确的话语霸权

反种族歧视的语言和观点,逐渐演变为所谓的“政治正确”,它要求人们在公共言论中避免使用可能冒犯某些群体的词汇或观点,尤其涉及种族、性别、宗教等敏感话题,导致了严重的思想与言论的压制,表达不同于政治正确观点的言论会受到攻击或“取消”,这就形成了新的话语霸权。比如,批评一些反种族歧视运动的激进手段、质疑一些社会正义政策的有效性,往往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的标签。

这种“取消文化”是政治正确话语的延伸,强调如果某人或某种观点被认为不符合社会正义标准,就应当被边缘化或沉默。这导致许多人在公开讨论中小心翼翼,避免触碰敏感话题,限制了思想自由和开放讨论的空间。

2. 批判性种族理论的话语霸权

批判性种族理论认为,种族主义不仅是个人的偏见或歧视,而是整个社会、法律体系和机构中深植的结构性问题。它主张,白人占主导的社会体系天生带有压迫性,整个系统都服务于维护白人特权。

这个所谓的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霸权话语:所有社会不平等问题,都可以归因于种族或种族主义。于是,人们不可以讨论其他的可能原因,如教育、经济或文化因素,如果质疑CRT的某些主张,就会被贴上“否认种族主义”或“维护白人至上”等标签,造成许多人对种族问题产生了惧怕心态,担心一旦表达出不同意见就会被攻击。

3. 白人特权概念的泛化

白人特权概念指出,白人由于其种族身份享有某些无形的社会优势。它以揭示系统性不公正和隐性歧视为名,企图解释任何形式的社会不平等,形成了简化和单一化的社会解释框架。例如,任何白人拥有成就或地位,都是“因为他们享有白人特权”,而与个人努力、家庭背景或教育水平无关。而如果质疑“白人特权”概念,常常会被指责为“种族盲”或“否认种族问题”。

4. 身份政治的强势化

身份政治通过强调种族、性别、性取向等身份标签,来假装推动社会正义,其实是导致分裂和对立。在身份政治者看来,个人价值和观点都应完全归结为身份标签。身份政治话语霸权削弱了对个体的尊重,对群体的划分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在他们看来,白人因其身份天然被归为压迫者,而少数族裔自动被归为受害者。而当人们讨论经济、教育、贫困等问题时,身份政治往往要求以种族或性别为主要切入点,其他角度可能被忽视或排除。

5. 教育中灌输意识形态

美国的许多学校开始推行种族和性别意识形态,向学生灌输“系统性种族主义”、“白人特权”和“性别平权”等意识形态概念,它无视批判性思维和不同观点的探讨,将所有社会问题归因于种族或性别不平等,并鼓励学生按照身份标签来定义自我和他人。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加剧种族和群体分裂,而不是促进理解和合作。

6. 大众文化中的“觉醒文化”

在社交媒体和大众文化中,“觉醒”(woke)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标准,要求公众时刻保持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并积极支持反种族歧视、性别平等、LGBTQ+权益等议题。“觉醒”是一种强制的话语霸权,如果公众人物或品牌没有积极表态支持它,就会在社交媒体上遭到攻击、被“社死”或“取消”,要么遵从“主流”的觉醒话语,要么面临声誉毁灭。

美式“文革”正在上演

B. 言论、教育和文化遭到控制

政治正确与文化激进主义的政策和立场,在控制话语权、限制言论自由、强制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甚至比共产主义更具压迫性和极端性,共产主义体制中的思想控制、言论打压等现象在这些极端左派议题中不仅复现、而且增强,他们对自由的压制、对异见的排斥,已经形成超过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控制机制。

在美国,近年的许多激进的左派政策,例如“去政治化”、“反种族主义”(其实是逆向歧视)和社会正义运动,在言论、教育、文化等领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它们的强制性、政治性、非理性的倾向,令人感受到深刻的不自由和压迫感。

1. 言论自由受限

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与极左思想不一致的言论,就会遭到封禁、删除,甚至账户被封锁,就连美国总统也不例外。这种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言论相悖,导致许多持不同观点的群体感受到压迫。

2. 社会文化改造

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某些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强制改编(例如电影角色种族多样化、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常常无视历史背景,仅仅因为“政治正确”而做出改变,这使得很多人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感到困惑和不安。

3. 教育的意识形态化

在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大学,很多课程越来越倾向于“身份政治”,鼓励学生以种族、性别、性取向等身份来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这种过度强调身份的教育方式,完全是对理性思考的压制,甚至形成了思想的单一化,削弱了批判性思维。更糟糕的是,学校领导层和教授、教师都是极左分子,对不同意见和观点采取高压政策,其程度甚至远超共产国家的学校。

4. 社会分裂和对立加剧

由于这些极左派的立场和政策,社会中的对立和分裂越来越明显。许多中立或保守观点的群体被边缘化,甚至被贴上“种族主义”或“反动”的标签,这种标签化的现象让许多人感受到极大的不公平。

C. 政治正确污染语言表达

当前的政治正确文化,对语言和社会沟通的造成严重影响,语言的过度政治化已经在文化自杀的边缘徘徊。过度的性别政治、种族政治以及对“非主流”身份的过分宽容,导致了语言的严重变形,甚至逐渐脱离了其原本的语法结构和交流功能。

1. 语言的政治正确化

人们只能使用“非裔美国人”而不是“黑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过去,“黑人”作为一种普通描述,是准确且不带有任何歧视性质的。但在政治正确的背景下,“黑人”被认为引发负面联想,因此被“非裔美国人”所替代。这种替代并不是出于语言的需要,而是出于对文化敏感性的极端担忧。这种现象不仅让语言变得不自然,还让许多人觉得“黑”这一描述被刻意回避,反而加重了对族群的“特别”待遇。

实际上,很多黑人对“非裔美国人”一词感到强烈不满,认为它不仅过于历史化,而且让他们的身份变得负担沉重,带有一种对历史创伤的永恒提醒。尽管他们已经在美国生活了几百年,与非洲没有任何关系,但政治正确却仍然将他们与非洲的奴隶历史联系在一起,不仅不尊重他们的个人身份,甚至带有一种羞辱和简化他们复杂文化背景的意味。

知名影星摩根·弗里曼说:“非裔美国人”才是污辱性词汇

“非裔美国人”之类的称谓是身份政治的“成果”,它试图通过历史创伤的标签来界定现今的黑人身份,却忽视了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多样性和现代化。事实上,这类说法反而强化社会的种族分裂和历史负担,而不是真正尊重他们的当下生活和文化认同。政治正确将一个群体的历史、痛苦和身份压在一块永远的负担上,让人无法跳脱出身份标签,去体验更为丰富、多层次的个人与集体认同。

无论何种语言,语言的简化都是人类沟通的自然发展趋势。“黑人”一词简洁直接,能够迅速传达信息,但在政治正确的压力下,将其改成“非裔美国人”,加长了表达的长度、影响了交流的效率。

2. 性别政治的语言变形

“he or she”来替代“he”,以防止性别歧视,甚至连代词使用都被严格规定,要求使用“they/them”来表示性别中立。

然而,这种畸形用法对英语的语法规则提出了挑战,因为“they”本来是复数形式,强行将复数词作为单数代词使用,显然不符合传统的语言规则,这让沟通变得复杂且模糊,严重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效率。

更令人震惊的是,声称“我的代词是 they/them”,这种过度细化的性别认同让日常交流变得非常复杂和模糊。例如,别人根本不清楚你的性别或性别认同,在交流中不得不在每个对话环节反复确认代词。语言本应是用来简化沟通的工具,而这种做法反而让沟通变得冗长且不自然。

美剧《亿万》中的不男不女角色,声称其代词是they/them

3. 像古代避讳一样荒唐

政治正确基于“平权”和“文化尊重”的借口,通过立法、媒体、教育等渠道,强调特定群体的权利保护和身份尊严,试图消除某些“具有歧视性质”的语言表达,引发了对自由表达的压制,甚至让某些语言本身变得无法正常使用。这就像中国古代荒唐的的避讳制度一样,通过社会或文化权威来强制调整语言和表达,导致一种语言僵化和社会分裂,让人们不得不在言语上不断地迎合权力机关,影响到日常交流、思维方式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唐朝诗人李贺,因父亲姓名而被禁止参加科考

4. 日常生活中“无法表达”

政治正确已经影响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不使用“黑人”一词,不能称白人为“白人”,在工作、学术、公共场合中都可能因为不小心的言辞而引发严重后果。“非裔美国人”被要求作为一个“标准”来遵循,性别代词“they/them”正在逐渐成为标准,不遵守就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前景、社交圈子,甚至社会处罚和法律纠纷。

5. 对语言造成严重污染

任由这种趋势继续下去,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将会发生严重变化、遭到严重污染。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正在受到政治正确的威胁,未来可能变得更加混乱。在一些特定领域,如学术、媒体以及日常交流中,过度强调身份政治和性别平等,必将导致语言失去原有的逻辑性、结构性和普遍性。

在政治正确环境下,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和身份的体现。当语言变得不自由、被过度规范,人们不得不遵循严格的文化约束,这就意味着原本的文化自由、传统表达和历史价值都被压制或削弱了。过度的政治正确不仅限制了自由表达,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甚至让他们不再自信地表达自己。因此,语言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禁忌场所”,让人们对基本的表达产生疑虑,最终导致语言的“自我阉割”,进而造成一种深远的文化疏离。

4.2 美国正面临一场文化自杀

费边主义和文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引发的各种身份政治与政治正确运动,从文化和思想层面深刻动摇了美国社会的根基。美国正面临一场文化自杀,美国人已然放弃了曾经使美国伟大的价值观,如个人自由、责任与机会平等。

以取消文化为例。“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毫无文化,它与中国“文革”一样,实为一种群体暴力,公众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发起对个体、组织或思想的集体反对和排斥,只要个人或机构的言论或行为被认为不符合政治正确的标准,或者构成了对某个群体或历史事件的“冒犯”。

取消文化是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政治正确的扩展以及LGBTQ+等激进运动而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取消文化主要针对公开人物或公众人物的言行,尤其是有历史包袱的行为,例如移除历史人物的雕像、“取消”发表不“正确”言论的名人。随着时间推移,取消文化逐渐渗透到电影、电视、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尤其在大学校园中引发了对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广泛干预。于是,“取消者”不仅批判名人,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言论或照片也会面临被“取消”的下场,不知名的公司和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像所有群众运动一样,取消文化决非乌合之众的一哄而上。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台在取消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批评和“取消”提供了广泛的舞台,成为极左分子思想审查和舆论引导的工具。进步主义者、激进的社会运动分子,如“反种族主义”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以集体道德审判的方式推进取消文化,他们“清除一切不符合标准的思想”。一些冒牌学者和文化精英在推动“政治正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牠们通过教育、出版、媒体影响了社会舆论。

目前,取消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社交媒体上对某些“冒犯性”言论的追责变得越来越常见。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一旦被“取消”,可能会面临职业、名誉甚至法律上的后果。取消文化事实上已经演变为美式“文化大革命”,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思想清洗,压制不符合特定意识形态的观点,并将全球各地的社交媒体用户都被卷入其中。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取消文化已经走向极端“革命”,不容忍任何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甚至连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都不放过,就连过去的电影、书籍、歌曲都因“政治不正确”而遭到抵制。

美国正在重演“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取消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一样,都是力图彻底摧毁传统观念、历史人物和文化符号。中国“文革”通过激进的群众运动来彻底清洗一切被认为是“旧社会”的东西;美国“文革”通过社会舆论来“抹除”一切被认为不符合现代政治标准的言论和行为。在中国“文革”中,毛泽东发动“红卫兵”进行思想斗争,很多人通过揭发他人来获得权力;美国“文革”也通过社交媒体上的群体审判,形成了一种“网络红卫兵”,人们通过指责、揭露他人的“错误”来表达自己的立场,甚至获得社会认可。中国文革和美国文革都将异见者视为敌人,对其进行全社会的排斥和攻击,包括言论封杀、职业毁灭、社交账号封禁等等。

取消文化其实与“破四旧”神似。他们将国父们的塑像拉倒、对历史人物进行“去历史化”审判,通过对历史的选择性解读和对特定人物的彻底否定,用意识形态“清除”他们认为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历史符号。

  • “政治不正确”的历史人物
    一些历史人物,由于参与过种族主义、奴隶制、殖民等行为,或者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与当今的“政治正确”标准不符,因此成为“取消”的目标。例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南方邦联将领罗伯特·E·李的雕像被广泛拆除。这些人物被看作是代表过去压迫、种族不平等的象征,必须被清除。
罗伯特·李将军的雕像被拆除
  • 历史符号的“去政治化”
    取消文化者试图从公共空间彻底去除历史符号,特别是那些他们认为“政治不正确”的历史人物的塑像、纪念碑等,通过“抹除”历史让公众只看到符合当前政治立场的历史。这种做法和中国文革中的“破四旧”完全是异曲同工。
  • 修正主义的历史观
    通过清除历史人物的雕像、遗址,取消文化不仅批判个别人物,更是重塑历史叙述,实为历史修正主义。社会记忆、历史叙述被“政治正确”的标准所取代,从而削弱了对多元历史的认知和反思。
  • 失明于历史人物的价值
    历史人物的行为和立场是复杂的,但取消文化将历史人物标签化,完全无视他们复杂的人性和历史环境中的矛盾。被批判的许多历史人物有过正面影响,参与了社会建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取消文化选择性失明,仅仅因为他们不符合其“政治正确”标准,就将他们的历史价值全盘否定,对历史进行政治化的不公正解读。
  • 疯狂蔓延到全球
    可怕的是,取消文化已经蔓延到其他国家,尤其是那些历史上有殖民、种族歧视和压迫的国家。英国、法国和南非等地都发生了历史雕像和纪念碑被摧毁和去除的现象。

取消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破四旧”、“批林批孔”等运动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以当前的政治观念为标准,来批判、清除历史人物和文化象征,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这些运动都在试图通过改变对历史的解读和社会的文化认同,来塑造一个符合他们期望的权力结构的社会。

“取消文化”与“破四旧”的本质都是夺取政治权力

在中国的“破四旧”中,历史人物、文化传统、宗教象征被彻底抛弃和毁灭,因为它们是“旧社会的残余”。在取消文化中,历史人物因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而被批判,他们的雕像、纪念碑被摧毁。二者都蓄意忽视了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将历史人物简化为符合政治正确的“好”“坏”标准进行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简化、误读和断章取义。

“破四旧”运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摧毁传统文化、消除旧有思想响,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同样地,取消文化的政治目的决非单纯对历史的不满,而是借助“清除”过去的方式,来塑造符合当下意识形态的社会。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通过控制历史来达到改变现有社会结构或文化认同的目的。

“破四旧”破坏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得社会在文化上陷入了空白和断裂。同样地,取消文化假装“重新构建”社会认同,本质却是破坏社会的历史认同与文化根基,造成社会的断裂和文化的遗失。两种“去历史化”,都会导致社会认同的虚无感和历史感的丧失,使社会失去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前进的根基。

正如“破四旧”期间,中国社会的极端化和分裂导致了广泛的混乱和社会矛盾,取消文化也会加剧社会的对立与极端化。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破坏历史符号、消除不同意见时,社会的宽容度和包容性必会大幅度下降,社会变得更加分裂,持不同意见的人被排斥、标签化和妖魔化。

“破四旧”让中国的历史教训几乎丧失,“取消文化”同样容易让人们失去从历史中学习的机会。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让人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的同样错误。通过批判历史、删除历史人物的存在,取消文化消除了对这些历史人物复杂性的反思,也失去了从过去社会中吸取教训的机会。

可惜的是,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每一代人都有自以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会忽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进而导致了历史的循环和反复,在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中尤为明显。取消文化以“重塑社会”为名,实则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抹杀与扭曲,让美国在堕落中走向自杀。

五、结语:美国的未来

美国的堕落不仅是单一事件或短期现象,而是深层次文化与思想变革的结果。这种变革源于身份政治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长期渗透,已然瓦解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个人自由、责任感和对家庭与社区的重视。自民权运动以来,美国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层出不穷,深刻变革了教育体系、全面异化了媒体的影响力,使身份政治和政治正确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教育体系的变革,使得年轻一代受到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被边缘化,代之以强调群体身份和社会正义的课程。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导致了对历史的重新解读,还使得年轻人缺乏对美国立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的角色愈发重要,通过不断放大个别事件和问题,创造出“系统性不公”的氛围。像共产国家一样,媒体已然成为党派的政治工具,它们使得社会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超越了实际的社会条件,转而制造群体之间的对立,导致了社会分裂的加剧。

政治活动家则利用身份政治作为工具,推动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宣称旨在“修正”历史上的不公,其实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私利,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加深族群间的隔阂、降低社会的整体凝聚力。

除非美国能够重新回归传统核心价值,摒弃身份政治和政治正确,否则衰落将不可避免。重建对个人责任和自由的重视、恢复对家庭和社区的尊重、坚持普世价值观,将是挽救美国社会的重要步骤。只有这样,才能重建真正的社会团结与稳定。

最后必须指出:作为传统基督教国家,美国堕落的根源在于信仰的堕落。美国曾经在信仰、伦理和文化上高度依赖基督信仰,这为国家稳定、道德框架和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崛起,基督教的影响力日渐减弱,信仰的堕落使得社会逐步失去了原本的道德指南针。基督教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如个人自由、平等、尊重人类尊严等,曾经是美国立国的基石,随着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的兴起,一些人甚至认为基督信仰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美国人必须看到,信仰是力量的源泉,美国社会的道德困境、文化混乱、社会分裂,尤其是“政治正确”与“身份政治”的泛滥,都需要基督信仰的救赎,它是为社会注入正义、道德与和平的力量,恢复信仰的力量是重建社会、拯救文化的核心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