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通常言简意赅,用最少的信息表达最大的内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诗歌喜欢用具象的东西来描述抽象概念,让读者通过想像力感受诗人的用意、体验诗歌描绘的情境。
形象地表达抽象概念,最常用的就是手法就是比喻,就是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如果你间接说明,说A像B,这就是明喻;如果你直接比较,说A是B,那就是暗喻。
圣经诗歌也不例外。
圣经诗歌大量地使用明喻。例如: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诗篇 1:3-4)
这里形容有福之人“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而恶人“好像糠秕被风吹散”。对当时的普通人来说,义人和恶人是抽象概念,但用这个明喻说明,就能清楚明白:前者不但稳固茁壮,扎根于溪水旁,纵使炎热、干燥也不用害怕,而且按时结果子,得以稳定维持生计;后者是谷壳,是没用的东西,只配烧毁或任由它散落在田里。诗人以两种的“身价”与“下场”截然不同的东西来比较义人与恶人,为要指出人应该如何选择:是跟从耶和华的律法,成为多结果子的树,遇上任何情况都不须惧怕,还是行在恶人的路上,最终走向灭亡?
明喻用得好,能使人顿时明白诗人想要描述的事物。比如,圣经经常用“产难的妇人”来比喻极大的痛苦或困难:
他们在那里被战兢疼痛抓住,好像产难的妇人一样。(诗篇 48:6)
我许久闭口不言,静默不语,现在我要喊叫像产难的妇人,我要急气而喘哮。(以赛亚书 42:14)
圣经诗歌中明喻的例子不可胜数,这里随意列举一些:
你的舌头邪恶诡诈,好像剃头刀,快利伤人。(诗篇 52:2)
至于我,就像神殿中的青橄榄树,我永永远远倚靠神的慈爱。(诗篇 52:8)
你们安卧在羊圈的时候,好像鸽子的翅膀镀白银,翎毛镀黄金一般。(诗篇 68:13)
我被丢在死人中,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他们是你不再记念的,与你隔绝了。(诗篇 88:5)
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将我隐藏在你翅膀的荫下。(诗篇 17:8)
太阳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欢然奔路。(诗篇 19:5)
我们的儿子从幼年好像树栽子长大;我们的女儿如同殿角石,是按建宫的样式凿成的。(诗篇 144:12)

但是,在圣经诗歌中更有表达力的,是暗喻(或称隐喻)。例如: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 119:105)
这里将把神的话比作灯光,用以照亮诗人的路径。这节经文看似简单,其实内有深意:诗人为什么需要灯来照明?可见他是行走在黑暗中,看不清前路,要靠灯光的指引才能辨别方向,这就正如人活于黑暗之中,唯有依靠神的教导,才能看见亮光,得以存活、分别是非、辨明正路、明白事理。
生活中,有些事物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是有形的、可以体验的;有些事物不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是无形的、难以体验或体验难以描述。比如,你能明显感觉到天气寒冷,也能发现单位领导不喜欢你,这本是两件不相关的事,但你的大脑却有可能将它们关联在一起,说“他故意冷落我”。反之,你也可以用温暖来描述好的感受,比如“他热情似火”。
这就是隐喻的威力:你可以用更具象的方式来谈论抽象的感受。事实上,人们常常用比喻思考,比喻为大脑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框架,甚至可以说,比喻统治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它不仅是一种绚丽的修辞手法,在人类的语言中无处不在,而且塑造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行为。
圣经诗歌中的隐喻,由于时代和文化的差异,有时在现在看来更有想象力。比如,把危险的敌人描绘为波涛汹涌的大水:
神啊,求你救我,因为众水要淹没我。我陷在深淤泥中,没有立脚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无故恨我的,比我头发还多。(诗篇 69:1-2,4)
既然敌人是危险的波浪,那敌国也可以同样地比喻:
列邦奔腾,好像猛水滔滔;列邦奔腾,好像多水滔滔;但神斥责他们,他们就远远逃避,又被追赶,如同山上的风前糠,又如暴风前的旋风土。(以赛亚书 17:12-13)
你管辖海的狂傲,波浪翻腾,你就使它平静了。你用有能的膀臂打散了你的仇敌。(诗篇 89:9-10)
如果混乱的大水代表危险,那么旱地就代表安宁、保障和稳定。这是人类的基本渴望,而神通过创世纪开篇出现的旱地已经满足了这种渴望。这也是神创造伊甸园的地方,它是一座高耸在惊涛骇浪之上的古老圣殿,一条浇灌万物的河流从中流淌而出。
所以,人类的理想状态,就是与神同住在一座山顶的花园圣殿,正如大卫庆祝神在圣殿中的同在:
我们必因你居所、你圣殿的美福知足了。他既以大能束腰,就用力量安定诸山,使诸海的响声和其中波浪的响声,并万民的喧哗,都平静了。你眷顾地,降下透雨,使地大得肥美。神的河满了水;你这样浇灌了地,好为人预备五谷。(诗篇 65:4,6-7,9)
由于圣殿代表神的同在,高大的岩石可以用来比喻神本身: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诗篇 18:2)

可见,圣经诗歌中的比喻,其实根植于圣经故事的:故事帮助理解诗歌呈现的意象,而诗歌的意象则揭示了故事中隐含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