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很多人都说不容易;2018年,人人都说好艰难。

2018当真如此艰难?其实,它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1 – 
2018不算太难

2018年,社会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各种各样的批评和批驳,遭遇了各种各样对内对外的经济困难。例如:创业公司融资不易;二级市场暴跌;汽车产业遇到困难;美国限制14类技术出口……

不过,2018年远远没有1978年、1988年困难。

1978年,人均粮棉油所有量仅相当于1955年,GDP仅有3000多亿,几乎没有外汇储备。同时,800万户城市居民人没有居住场所,只能暂栖在教室、工厂、食堂等地方。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之所以改革开放,正是因为1978年非常非常困难。

1988年是另一个极其严峻的年头。1987、1988、1989连续三年,由于经济增长过热过快、价格双轨制改革失败等诸多因素,每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0%以上。

通胀的结果,造成全国范围的抢购潮,城市居民冲进超市里抢购酱油、卫生纸这样的基本生活用品。

1988年至1990年,从老百姓的生活到知识分子的生存,从国内经济到进出口,无一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

 

– 2 –
2018难自何处

2018年的困难,其实应该发生在2016年。

2016年发生了几件大事。

2016年第二季度末,开始严格限制换汇和境外投资,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严格控制、几乎不允许人民币换汇和境外投资。

2016年第三季度,重新投入和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出资建设更长期回收的高铁、铁路、高速公路、城铁和地铁等等。

另一方面,2016年5月,是继2009年之后民营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低的时间。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信心在2016年再创新低。

但2016年最重大的事件是房地产。2016年春节之后,房地产再次放宽限购,然后房价迅速买涨,政府不得不在2016年10月1日启动更加严格的限购,一直到今天。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发展引擎。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20多年的量化宽松、经济刺激及经济发展,主要的资金都进入了房地产行业。

房地产已成中国最大的资产类别。从不同的统计口径查询,全国约有300亿平方米商业住房,按14亿人平均,人均达20多平米;按平均房地产价格计,全国房地产总资产约400多万亿。

400多万亿是什么概念?从1995年开始,大规模发展到2016年,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亿资产。

20万亿是什么概念?中国从1978年3000亿GDP,发展到一年80万亿GDP。这80万亿的GDP规模,房地产占据四分之一。关键是,不是一年、而是每年增长20万亿。

为什么在每一次经济困难,中国都“放飞”房地产?两个原因:第一,资产规模巨大,第二,拉动倍率高,可达1:8.2,也就是,1元房地产可以拉动8.2元装修、家电、施工、家庭消费、基础设施等等产业链。

然而发展到现在,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危险的“巨型炸弹”。400多万亿的资产规模,出现任何风吹草动,就能引发巨大的的系统性风险。它面临着“四不”困境:

  • 不能涨。房地产价格一涨,资金又大规模进入房地产,但再靠房地产拉动,既拉不动,又加大“炸弹”规模。
  • 不能跌。价格一跌,资金就退出房地产。400万亿资产,降价10%就产生40万亿流动性,其规模之大,一定会造成大幅通胀。
  • 不能买、不能卖。大规模购买就拉高价格,大规模出售就拉低价格。

不太涨、不太跌、不太买、不太卖,“四不”必须同时存在,这是一个极难把握的独木桥。所以政府需要“六个吻”。

“六个吻”的基础,是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关心什么?两件事:一是物价,通胀造成物价上涨,生活水准就急剧下降;二是就业,稳定就业就是稳定收入,老百姓收入不稳定,生活质量就无法稳定。

所以一方面需要房地产保持稳定,让人觉得房地产能保值、但不能赚钱,另一方面需要解决发展经济的巨额资金。两方面都难于上青天,这正是2018年人们感到焦虑、觉得困难的根本原因。

– 3 –
2018是拐点

2018年,融资不易、股市暴跌、消费降级、制造业困难等等,貌似都是事实,但究其实,是社会上流行普遍的焦虑情绪。

为什么?因为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环境 ,生活在今天、看到的却是历史。普遍焦虑的根源是,社会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求经济结构作出大幅调整,而整个社会却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

要知道,每一次经济结构调整,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必须发现新机会、开放新市场、建立新结构。

建立新结构,必然要求旧结构去产能。

然而,旧的经济周期所构建的旧结构,充斥着社会主流阶层和既得利益者。当社会发展要求换结构、换跑道时,旧结构必然出现焦虑和失落情绪。例如:

  • 房地产上升期,随便盖什么房子、随便买什么房子,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商关系,闭着眼睛都能赚得盆满钵满。在房子用来住、不用来炒的时候,没那么舒服了。
  • 招一堆廉价的农民工、随便搞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厂,随便生产什么东东都能卖钱、甚至还能出口。在成本上涨、消费升级的时候,没那么容易了。
  • 银行的“黄金十年”,狗都能赚钱,依靠政策轻松获得极低成本的大量资金、依靠存贷利差便能盈利如流水。在政府不再打包票、也不敢寅吃卯粮的时候,没那么简单了。

因此,每当新的经济周期来临,都是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时候,也都是内忧外患的时候。此时,旧周期的既得利益者必然感到巨大的不确定性,而旧周期中较好、较快、较重要的发展机会,则变成了新周期的发展障碍。

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看准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机会、并为此付诸行动的弄潮儿,便有机会成为新周期的中流砥柱。

– 4 –
2018的背景

2016年前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和经济与过去迥然不同了。

例如:英国脱欧,土耳其内战,各国女总统已屡见不鲜,新兴政治势力能在极短时间内成为最大党派,西班牙大选后无政府下经济增长迅速、百姓倍感幸福。

最富戏剧性的是美国总统大选,川普当选总统,支持他的人却遭到精英社会的的巨大排斥。

另一方面,全球大公司CEO印度人越来越多、女性越来越多,也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

这些事件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经济逻辑。2008年之后、2016年之前,美国带领全球玩命量化宽松、印钱放水。“大水漫灌”之后,资金作为生产资料,来源大幅增加、成本大幅下降,以钱赚钱就比劳动赚钱的效率更高,造成相对贫富差距增加,引起劳动赚钱的人不满。这些不满积累到一定的时间,就转化为政治情绪的表达,以前不太参与政治的底层人民站出来投票,造成这一系列黑天鹅事件。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也发生了三大基础性变化:

  1. 中国的社会制度,深刻地改变了两性关系和家庭模式,女性不再是名义上“能顶半天边”,女性的崛起使社会明显阴盛阳衰,甚至使婚姻制度显得传统、落后和不合情理。
  2. 计划生育彻底重塑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并且由于这种重塑,也剧烈地改变了人们对待生育的态度。中国已经进入明显的老年社会,并且正在进入低素质社会。
  3. 改革开放根本性地颠覆了中国的阶层分布。1978年之前的30年,在农村消灭了乡绅、在城市消灭了资本家;改革开放40年,最根本的变化是基本消灭了农民、赤贫阶层已然形成。

从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公司排行榜上,可以观察到另外一些显著的变化。

1997年,除微软、英特尔之外,十大公司大多是传统企业;2007年,金融、电信占据多数席位;但到了2017年,十大公司中竟然有七家互联网公司。

2018年,全球十大公司只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依序为:苹果、亚马逊、Alphabet、微软、Facebook、阿里巴巴、伯克希尔·哈撒韦、腾讯、JP摩根、埃克森美孚。与2017年相比,七家互联网公司只是顺序略有变化。

这说明,互联网及相关科技已经“统治”全球,人类社会已经全面数字化。

Gartner每年发布技术趋势。它所发布的2019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强烈指向数字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趋势1:自主事物 (Autonomous things)

趋势2:增强分析 (Augmented analytics)

趋势3:人工智能驱动的开发 (AI-driven development)

趋势4:数字孪生 (Digital twins)

趋势5:赋权边缘 (Empowered edge)

趋势6:沉浸式体验 (Immersive Experience)

趋势7:区块链 (Blockchain)

趋势8:智能空间 (Smart spaces)

趋势9:数字道德和隐私 (Digital ethics and privacy)

趋势10:量子计算 (Quantum computing) 

– 5 –
2018的提示

怎样走出2018的阴影?

其实,它已经提示了答案。

每一次中国经济出现内忧外患,老百姓都会觉得物价和就业两件大事非常困难,而国家的稳定发展,取决于更好地解决通胀与就业。每一次出现拐点,中国经济就会进一步市场化:

  • 改革:打开垄断性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造
  • 开放:重申改革开放,欢迎外商投资
  • 欢迎和鼓励民营企业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经济出现拐点时,每一次、没有一次例外,三大信号先后或同时出现,完成一轮结构性调整。

1978:在物资严重匮乏、人均粮油水平倒退、几乎所有人都是农民还吃不饱的情况下,中国第一次改革。打开了第一个重要行业:农业;出现了第一个词: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1979年开始出现,一年之间在农村的普及率达到92%。

1980:随着1978年之后的知青返城成为行业青年(仅北京就有占劳动力比例16%的待业青年),中国经济出现第二次巨大挑战。第二次所有制改革,出现了第二个词:个体户。待业青年从事私有经济,主要工作在城市服务业。

1984:包产到户之后,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业了大量富余劳动力。1984-1985年,中国出现了最重要、对经济最有影响的第三次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现第三个词:乡镇企业。从集体到集体加个人、从公有到公有加私有的混营,到1995年顶峰时,乡镇企业仍占中国GDP的25%。

1990:1988-1992年,中国经济非常困难,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大幅衰退。1986年允许试验、1990年正式试点的房地产行业,成为影响最大、吸钱最多的行业。同时还开放了若干其他行业。

1998:1998-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了解决民营制造业的经济困难,中国放开了最重要的垄断性行业:出口,赋予制造型企业自主出口的权利。

2008: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进行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了若干行业,推出了创业板,2009年7月正式在深交所交易。此前,创业板议而未决持续了五、六年。

2013:中国再次遭遇经济挑战,开放了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余额宝、支付宝2013年5月开始出现。过去两年,中国在美国和香港上市最多的企业,便是过去五年成长起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

这些年份的改革,带来的启示是:

  • 改革开放40年,所有非常困难的经济拐点,必定执行打开垄断、开放外资、鼓励民营三大结构性调整政策,无一例外。
  • 改革开放40年,每一次结构性调整的前五年,必然出现监管和政策上的进退与波动,无一例外。
  • 改革开放40年,每一次结构性调整所开放的行业,从农业开始,没有一个行业是打开之后又关闭的,无一例外。
  • 改革开放40年,每一次结构性调整之后,经历5-10年的时间,发展最快、最好、最大的都是民营企业,无一例外。

2018年,中国再次来到经济拐点。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巨大挑战,中国必将作出影响深远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开放。其基本原理依然是:执政基础取决于老百姓的物价和就业。

其实,2018已经提示了若干明确信号。

2018年11月,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在上海证交所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这意味着中国进行资本市场改革。

2018年7月,发改委修改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披露了22项重大修订:

  1. 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2. 取消特殊和稀缺煤类勘查、开采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3. 取消石墨勘查、开采的外资准入限制。
  4. 取消稀土冶炼、分离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取消钨冶炼的外资准入限制。
  5. 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6. 取消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7. 取消干线、支线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3吨级及以上直升机设计与制造,地面、水面效应航行器制造及无人机、浮空器设计与制造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8. 取消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
  9. 武器弹药制造不列入负面清单。
  10. 取消电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11. 取消铁路干线路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12. 取消铁路旅客运输公司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13. 取消国际海上运输公司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
  14. 取消国际船舶代理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15. 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资准入限制。
  16. 取消同一外国投资者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成品油的连锁加油站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17. 取消对中资银行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
  18. 2018年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由中方控股改为外资股比不超过51%。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19. 2018年将期货公司由中方控股改为外资股比不超过51%。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20. 2018年将寿险公司外资股比由50%放宽至51%。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21. 取消测绘公司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22. 取消禁止外商投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定。

这是一个非常低调而重大的信号,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行业,开放了之前偏垄断的行业,甚至包括能源、粮食流通和生产。

2018年7月,中国允许特斯拉建设占股100%的独资厂,并提供和土地和贷款。之后,又允许宝马在华晨宝马占股75%。这将影响一汽、二汽、上汽、北汽、广汽等等国企和央企的垄断性利益。

类似的信号还有很多,例如鼓励民营企业的消息,不再一一列举。

– 6 –
2018的方向

在以上背景与形势下,2019之后的中国,将往何处去?

不妨借鉴一下发达国家的过往足迹。

1955年,美国拥有大约1.5亿人口,其中51%的就业人口。劳动力分布:农业10-15%,工业30-35%,服务业55%。

201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一倍,总人口超过3亿,其中1亿多就业人口,也翻了一番。作为移民国家,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通过吸引拥有新劳动技能的年轻劳动者来改变的。此时,农业占美国GDP总量的1.12%,达到劳动力与GDP 1:1的贡献率;工业占 GDP的19.1%,贡献率略高于1:1;80%人口从事服务行业,贡献了大部分的GDP。

美国拥有无与轮比的优势,它在1970年代以来人口翻番的过程中,可以做到1970年代网罗芯片人才、1980年代吸引金融人才、1990年代收编计算机和互联网人才、2000年以后吸引AI人才、2010年以后迁移生物人才和大数据人才。通过吸引新技能劳动力的净流入,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就是美国的方法。

2015年的中国,人均GDP约等于1941年的美国,两者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今天,北上广深、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发动“抢人大战”,也是希望通过吸引优秀人才来调整和转化产业结构。

日本与美国迥然不同。日本1967年人口1亿,2007-2010年人口顶峰时超过1.2亿,现在人口仍然是1亿多。也就是说,成为GDP大国之后,日本的总人口几乎没有净增加。

从1955年到2010年,日本的总人口没有显著变化,劳动力构成中工业的占比也变化不大。1968年日本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是35%,2010年的贡献率为33%,也变化不大。

1970年代起,日本依托重化工业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业加速追赶,GDP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尔后,1970年代石油危机,倒逼日本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转型。

因此,日本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占劳动力分配比例较高、对GDP贡献较显著的制造业长期存在。这也正是日本拥有工匠精神、先进制造业、先进工业的原因。

美国和日本的发展轨迹,也有共性:当人口过亿、成为人口大国之后,它们就成为生产资料大国和生产力大国(例如美国在二战前钢铁产量全球第一)。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互促进,美国和日本就成为GDP大国。由于巨量的GDP,就发展成为消费大国。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从人口大国到GDP大国、消费大国的轨迹赫然已现,但中国的发展路径注定无法完全仿效美国和日本:

  1. 中国拥有7.8亿就业人口,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分配分别是38%、27.8%和34.1%。但这个比例中存在严重的统计误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真正的农业人口早已急剧下降。
  2. 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特区与外贸等政策,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大量地产生了具有一定技能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也是劳动力分配中工业版块的基本保障。
  3. 由于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激烈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然形成、低素质化正在显现。中国不可能像美国一样通过大量移民引入拥有先进技能的劳动力,只能向日本学习,努力长期维持“世界工厂”的基础地位。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升高,这一优势正面临丧失的危险。
  4. 由于大学扩招和留学生回国等原因,中国拥有全球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但相对廉价的知识劳动力。虽然,受教育质量的影响,他们的劳动技能有待培养。
  5. 尽管中国的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像美国和日本一样转型为服务业主导。服务业需要更多的新型劳动技能,转化劳动技能不仅需要时间,也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等严峻社会问题,这是需要“六个吻”的中国所无法承受的。

什么是中国已经拥有、或正在具备的优势?

中国一切的优劣势,都是基于人口。由于中国巨量的人口,所以中国有最大量的知识劳动力;由于中国巨量的人口,所以中国具备最强大的消费能力;由于中国巨量的人口,所以中国容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大核心优势相互支撑、相互依赖,联合升级之后,通向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

– 7 –
结构性机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8年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经济拐点,中国面临一个新的经济周期,必须进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

从流动性角度看,房地产这个“巨型炸弹”必须冻结,不能涨不能跌不能买不能卖是必然和必须的。未来相当长时间,仍会保持低利率和中性流动性政策,直接融资占比将会提高。

从周期性政策看,开放垄断行业、欢迎外资进入、鼓励民营企业是解决拐点难题的一以贯之三大政策。

什么是未来的结构性机会?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有一个核心逻辑:今天看来不合理、充满争议,但未来5-10年必定发生、如不发生将引发更大麻烦的事情,就是未来的结构性机会。

1 知识劳动力市场

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招之前,大学毕业生一年约20-60万人;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从60多万一举增长为160万人,2018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820万人,约占全球大学毕业生人数的1/4。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全球人数最多、且相对廉价,是中国最重要的优势。谁能够将这个优势发挥得最狠、最多,谁注定成为中国未来结构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就正如20年前,民营制造业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供给,将中国转变为“世界工厂”。

如何充分利用知识劳动力?可能有三个方向。

一是世界级科技公司的萌芽与发展,例如中国未来的微软、未来的GE、未来的苹果、未来的辉瑞。

二是利用中国的知识劳动力优势,成为国际高端产业的在构成环节,例如发明、研究及开发类外包。

三是具有中国文化优势的知识经济成为出口型产业,例如咨询、设计、特色服务及特色高端制造。

2 消费市场升级

1950-1980年代,美国从GDP大国演化为消费大国,产生了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沃尔玛等等世界级著名品牌;日本的消费大国时期在1970-1990年代,产生了711、无印良品、优衣库等世界级著名品牌。

只要房地产“巨型炸弹”没有“引爆”,以中国的人口总量、劳动力总量、劳动力效率和消费总量,中国一定会成为消费大国,也就一定会在很多行业出现世界级品牌,例如中国的保洁、中国的雀巢、中国的宝马或沃尔沃等等。

事实上,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总量高达6万多亿美元。仅仅几年之前,几乎没人想到中国会出现世界级消费电子科技和品牌,而现在华为、小米、VIVO、OPPO已经作出了示范,使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其基础是山寨机进化为手机供应链,其表现是从通讯手机到智能手机的技术升级。

未来五年,中国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大消费市场。十几年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国;2009年以来,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车消费市场。从燃油发动机到新能源的汽车产业升级过程中,中国一定会出现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品牌。

3 产业链升级

中国的产业结构短期内不可能像美国和日本一样以服务业为主,因此中国必须保有“世界工厂”的地位,想尽一切办法使占劳动力比例较高的制造业长期维持在中国。

但目前,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升高,中国的制造业面临挑战,其中一部分注定会迁移到东南亚等其他地区。

制造业为何在日本长期存在?因为日本不仅保持了产业链和就业人数的稳定,更通过提高产业链的附加价值,实现了对经济总量贡献率的提升。

可见,中国的制造业不能停留在代加工,必须提升产业的总体附加价值。因此,只有加大产业链的技术含量,为产业链提供足够稳定性关键价值,才能使产业链稳定地留在中国。其实,这也正是中美贸易战的焦点。

换句话说,美国14类前沿技术管制清单所包含的先进技术,正是中国产业升级所迫切需要的。

  1. 生物技术
  2.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3. 定位、导航和定时技术
  4. 微处理器技术
  5. 先进计算技术
  6. 数据分析技术
  7. 量子信息和传感技术
  8. 物流技术
  9. 增材制造
  10. 机器人
  11. 脑机接口
  12. 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
  13. 先进材料
  14. 先进监控技术

只有把制造业基础和供应链最大规模地利用起来,同时带动它们升级、提供附加价值,才能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结构稳定和经济增长。

如果你能为中国的供应链长期增值和升级作出贡献,你就获取了新周期的结构性机会。你必须带动产业链升级,而不是带动它更廉价。

4 供需矛盾突破

在很多领域,中国存在着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例如医疗、教育、金融、流通等等。

以医疗为例:中国家庭及个人医疗年消费达5万亿元,约占GDP的6%,而社保基金总量为仅为4万亿元。医疗健康相关消费年均增长20%,远超6%的GDP增长,医疗健康消费的增长注定远远超过社保基金的增长,因此个人及家庭医疗健康支出必定不可能被社保基金覆盖,这就使快速增长的医疗健康消费与有限的医疗健康资源之间,产生巨大的尖锐矛盾。可见,未来几年:

  1. 社保基金显然不可能承担所有人的医疗健康费用,迫使人寿相关的保险制度和体系得到迅猛发展。
  2. 加强医疗体制改革,想尽办法去除流通领域不合理的溢价。例如医药分家、两票制。
  3. 人生中最大的医疗消费发生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而中国的大病诊断和治疗极大地依赖进口,这就迫使中国: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开放竞争,从而平抑价格;加快开放医疗研究和临床市场,加快医疗产品与服务的本土化。

教育、金融等行业都存在类似的巨大供需矛盾。供需上注定要解决矛盾的方向,就是结构上一定会存在的机会。例如,尽管中国在新药研发上土壤不佳、人才稀缺,但当矛盾大到必须解决时,中国一定会在短周期内以难以想象的方法解决问题。

5 生产力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知识化两个方向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早已不复存在。中国需要下一经济周期的生产力提升工具。

以美国为例:1950-1970年代,美国的主要增长动力是消费,而1970年代之后,美国则主要依靠新的生产力工具。作为服务业的分支,美国的计算机行业革命性地影响了美国经济及生产力增长。在1967年到2010年代的40年多年中,计算机及相关行业占美国私营GDP不到3%,却贡献了全要素生产力提升的25%。也就是说,美国以一个较小经济体量的行业,贡献了长经济周期里极大的生产力增长。

中国的生产增长工具可能来自于:

  1. 利用中国长期特有的廉价知识劳动力供给,促进消费和产业链升级。
  2. 助力供应链附加价值提升及消费市场技术升级,例如出口电商和关键性生产制造。
  3. 寻找下一个周期新的生产力增长工具,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相关关键技术。

8 – 
结 论

2018是内忧外患的困难之年,也是经济拐点迹象明显的一年。在新的经济周期,如果你看准并抓住了结构性机会,就能成为新周期中的主流与精英。

在2019年之后的中国,升息和放松房地产管制仍不可能。房地产仍然必须冻结,中性流动性仍然是主要的政策,好消息是直接融资占比将明显提高。

每一个新周期来临时,中国都会执行放开垄断、欢迎外资、鼓励民营三大政策。好消息是行业开放之后从来不会再关闭,且最终发展最好的历来都是民企,坏消息是在结构性调整的初期,政策必业会出现反复,必须在勇敢前行的同时警惕政策性风险

以知识劳动力为核心,中国将迎来下一轮经济周期下的未来结构。下一周期的结构性机会是“五个充分”:

  1. 充分利用最大的知识劳动力市场;
  2. 充分挖掘消费市场升级的机会;
  3. 充分把握产业链升级的关键;
  4. 充分突破供需之间的尖锐矛盾;
  5. 充分发现和开发生产力增长工具。

需要补充的是,体验经济将是2019之后结构性机会的本质。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进化到体验经济,不仅是全球经济的根本趋势,更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需要提醒的是,经济拐点并不因2018年的结束而终止。从历史经验看,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可能需要持续2-3年

[本文部分素材和观点,参考了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在混沌大学的课程内容,特此鸣谢。]